第51章 後記: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4)(1 / 3)

當然,投資銀行們決不想長期持有這些毒垃圾,它們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現。推銷“高級品CDO”因為有了AAA的最高評級,再加上投資銀行家的推銷天賦,自然是小菜一碟。購買者全都是大型投資基金和外國投資機構,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保險基金、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種基金。但是“中級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沒有這麼容易出手了。投行們雖然費盡心機,穆迪和標普們也不肯為這兩種“濃縮型毒垃圾”背書,畢竟還有個“職業操守”的底線。

如何剝離燙手的“濃縮型毒垃圾”呢?投行們煞費苦心地想出了一個高招-成立對衝基金!

投資銀行們拿出一部分“體己”銀子敲鑼打鼓地成立了獨立的對衝基金,然後將“濃縮型毒垃圾”從資產負債表上“剝離”給獨立的對衝基金,對衝基金則以“高價”從“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裏購進“濃縮型毒垃圾”CDO資產,這個“高價”被記錄在對衝基金的資產上作為“進入價格”(Enter Price)。於是投資銀行從法律上完成了與“濃縮型毒垃圾”劃清界限的工作。

幸運的是,2002年以來美聯儲營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態環境滋生了信貸迅猛擴張的浪潮,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房地產價格5年就翻了一番。次級貸款人可以輕鬆得到資金來保持月供的支付。結果次級貸款拖欠的比率遠低於原來的估計。

高風險對應著高回報,既然高風險沒有如期出現,高回報立刻為人矚目。CDO市場相對於其他證券市場交易量要冷清得多,“毒垃圾”很少在市場上換手,因此沒有任何可靠的價格信息可供參照。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允許對衝基金把內部的數學模型計算結果作為資產評估標準。對於對衝基金來講,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經過各家自己“計算”,20%的回報率不好意思說出口,30%難以向別的基金誇口,50%難登排行榜,100%也不見得能有曝光率。

一時間,擁有“濃縮型資產毒垃圾”CDO的對衝基金紅透了華爾街。

投行們也是喜出望外,沒想到啊沒想到,持有大量“濃縮型毒垃圾”的對衝基金成了搶手貨。由於搶眼的回報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入夥對衝基金,隨著大量資金湧入,對衝基金竟然成了投行們的生財機器。

對衝基金的基本特點就是高風險和高杠杆運作。既然手中的“濃縮型毒垃圾”CDO資產眼看著膨脹起來,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高倍杠杆也對不起對衝基金的名頭。於是,對衝基金經理來找商業銀行要求抵押貸款,抵押品嘛就是市場上正當紅的“濃縮型毒垃圾”CDO。

銀行們對CDO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於是欣然接受CDO作為抵押品,然後發放貸款繼續創造銀行貨幣。注意,這已經是銀行係統第N次用同樣的按揭的一部分債務來“偷印假錢”了。

對衝基金向銀行抵押貸款的杠杆比率為5~15倍!

當對衝基金拿到銀行的錢,回過頭來就向自己的本家投行買進更多的CDO,投行們再樂顛顛地完成更多毒垃圾MBS債券到CDO的“提煉”,在資產證券化的快速通道中,發行次級貸款的銀行於是更快地得到更多的現金去套牢越來越多的次級貸款人。

次級貸款銀行負責生產,投資銀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負責深加工和銷售,資產評級公司是質量監督局,對衝基金負責倉儲和批發,商業銀行提供信貸,養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險基金、外國機構投資者就成了資產毒垃圾的最終消費者。這個過程的副產品則是流動性全球過剩和貧富分化。

一個完美的資產毒垃圾生產鏈就這樣形成了。

美國財政部的統計是:

2007年第一季度發行了2000億美元的CDO。

2006年全年發行了3100億美元的CDO。

2005年全年發行了1510億美元的CDO。

2004年全年發行了1000億美元的CDO。

“合成CDO”:高純度濃縮型毒垃圾

在某些情況下,投資銀行出於“職業道德”和增強投資人信心的廣告目的,自己手中也會保留一些“濃縮型毒垃圾”。為了使這部分劇毒資產也能創造出經濟效益,絕頂聰明的投資銀行家們又想出一條妙計。

前麵我們提到,華爾街的一貫思路就是隻要有未來的現金流,就要想辦法做成證券。現在,投行們手中的“濃縮型毒垃圾”資產尚未出現嚴重的違約問題,每月的利息收益還算穩定。但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風險。怎麼辦呢?他們需要為這種不妙的前景找條出路,為將來的違約可能買一份保險,這就是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