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黴的就是連假鈔票的麵都沒來得及見到,物價就已經全麵上漲的人,他們手中原來的錢在物價上漲時不斷喪失著購買力。也就是說,離假鈔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越遠越晚的就越倒黴。在現代銀行製度下,房地產業離銀行比較近,因此它就占了不小的便宜。而靠養老金生活和老老實實儲蓄的人就是最大的輸家。
因此,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社會財富發生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遠離銀行係統的家庭的財富遭到了損失。
當廢除了黃金作為資產的核心概念之後,資產的概念被偷換成了純粹的債務。1971年之後,美元也從“黃金的收據”蛻化成了“債務的白條”。掙脫了黃金束縛的債務美元發行量如同脫韁的野馬,今天的美元再也不是人們記憶中的沉甸甸的“美金”,而是持續貶值30多年的美元白條了。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銀行業就已經開始相互買賣房地產按揭貸款的債權了,隻是直接買賣整個貸款不太容易。如何才能使這些大小不一、條件不同、時限不等、信譽不齊的債權標準化以便於交易呢?銀行家們自然想到了債券這一經典載體。這就是1970年由美國吉利美(Ginnie Mae)首創的世界第一個按揭抵押債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他們將條件非常接近的許多按揭債務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後製成標準的憑證,再將這些有按揭債務作為抵押的憑證賣給投資人,債務利息收入與債務風險也同時“傳遞”(Pass-throughs)給投資人。後來,聯邦國民住房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房利美)也開始發行標準化的MBS債券。
應該說MBS是一個重大發明,如同金銀貨幣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商品交換一樣,MBS也極大地方便了按揭債權交易。投資人可以方便地買賣標準化的債券,而銀行則可迅速將長期的、大額的、難以流動的房地產按揭債權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拿掉,吃到一定的利差之後,連風險帶收益一並轉讓,然後套現去尋找下一個願意貸款買房的人。
從金融業的角度看,這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麵,銀行解決了抵押貸款的流動性問題,同時投資人得到了更多的投資選擇,買房的人更加容易得到貸款,賣房的人更加容易出手房產。
但是,方便是有代價的。當銀行體係使用MBS債券方式迅速從被按揭貸款套牢30年的困境中被釋放出來時(通常隻有幾個星期的時間),同時將全部風險轉嫁給了社會。這種風險中就包括了鮮為人知的通貨膨脹問題。
當買房人在銀行簽定借款合同時,銀行將這個“債務借條”作為資產放在了它的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下,同時創造出同等數量的負債,注意銀行的這個負債在經濟意義上等同於貨幣。換句話說,銀行在發放債務的同時,創造了貨幣,由於部分儲備金製度允許銀行係統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錢,所以這筆幾十萬的剛剛被銀行“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錢,立刻被劃到了房地產公司的賬上。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在部分儲備金體係中,可以“合法地偷印假錢”。房地產公司就是第一個拿到“假錢”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房地產公司財富積累速度驚人的原因。當房地產公司開始花這筆“假錢”時,全社會的整體物價上漲壓力會在“假錢”換手過程中呈波浪式擴散。由於這種傳導機製極為複雜,社會商品的供求變化又增加了多維變量空間,社會的貨幣心理反應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滯後效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難怪凱恩斯會認為通貨膨脹的真正源頭“一百萬人之中也不見得能有一人發現”。從本質上看,銀行係統由於部分儲備金的放大作用,能以數倍的能力放大債務貨幣發行量。這種貨幣增發從根本上說必然大大超越實際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就是流動性過剩的真正根源。
這種銀行貨幣的本質是銀行出具的“收據”。在金本位時,這個“收據”對應著銀行的黃金資產,而在純粹的債務貨幣體係中,它隻是對應著另外某人欠銀行的等值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