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後記: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2)(2 / 3)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聯儲的這三次緊急注資都是采用MBS按揭抵押債券為回購抵押品,而不是正常情況下購買“混合抵押品”的回購協議(REPO)。

美聯儲對銀行係統的臨時注資行動,簡單地說就是在債券市場上交易商開一張為期3天的借條,然後交給美聯儲要求借美元,作為發行美元的美聯儲說單憑借條還不行,必須要有抵押品,比如,財政部發行的國債最好,因為有政府稅收做抵押,隻要美國政府還存在,就總會有稅收,所以國債最保險。除了國債以外,一些政府特許機構發行的債券也行,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有美國政府做擔保。還有就是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政府特許公司發行的按揭抵押債券(MBS),也可以作為抵押品。8月9日這天,市場上一片驚慌,現金極度匱乏,而美聯儲還特別固執,說非要MBS做抵押才行,債券交易商從自己的保險箱裏翻出MBS交給美聯儲,美聯儲在它的賬本的資產項記下收到某交易商借條若幹張,價值總計380億美元,期限3天,抵押為等值MBS債券,然後在負債項記下,支付現金380億美元給某交易商,最後注明,3天之後,該交易商必須將這些MBS債券贖回,歸還欠美聯儲的380億現金和3天的利息,如果這3天中,這些MBS債券正好收到利息支付,這些錢歸該交易商所有。

美聯儲的所謂注資其實隻有3天時限(多數時候隻有1天),期限一到,這些錢還會被抽走。這種臨時行動主要是為了應付市場恐慌情形之下的“尖峰時刻”,換句話說就是“救急不救窮”。

在一般交易日,美聯儲都是三類債券通吃,極少隻吃進MBS一種。那麼為什麼8月9日這天美聯儲如此反常呢?它自己的解釋是,國債是避險天堂,投資人當天紛紛逃向那裏,為了不擠占資源,所以隻吃進了MBS。有好事的媒體還加了一句,投資人(尤其是外國投資人)切不要錯誤理解成MBS債券沒人買了。

這最後一句話才是問題的關鍵,它不僅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危機的根源,同時也是引導我們理解整個次級貸款危機的關鍵。

要明白為什麼MBS按揭抵押債券與流動性關係如此緊密,我們必須首先理解資產證券化的實質。

資產證券化與流動性過剩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的各種金融創新都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體係這一“準金本位”被廢除之後。原因就是在這一體製之下,金融業的核心資產是黃金,所有流通中的貨幣必須經受“紙幣兌換黃金”這一經濟鐵律的考驗。銀行係統不能也不敢放手生產“別人的債務”來創造債務貨幣,以免遭到人民的擠兌。債務在黃金的嚴密監管之下保持著謙卑的規模。

在金本位的製約之下,世界主要國家的通貨膨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長期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絕無藏身之處,外彙風險幾近於零。而在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僅僅30多年裏,美元的購買力已跌去90%以上。貨幣購買力貶值,或者說通貨膨脹究竟對社會中的哪些人最有利呢?誰又是這場巨大的社會財富博弈的最大失敗者呢?

還是凱恩斯說得明白:“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1]

格林斯潘1966年也曾說:“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2]

奧地利學派曾形象地將通貨膨脹的根源之一的銀行部分儲備金製度比喻成罪犯在“偷印假錢”。在部分儲備金製度之下,將必然產生永久性的通貨膨脹問題。[3]

通貨膨脹將產生兩大重要後果,一是貨幣購買力下降,二是財富重新分配。

錢印多了東西自然會漲價,凡是經曆過1949年蔣介石在逃離大陸前狂發金圓券的人都會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是,當今的經濟學主流卻認為貨幣發行與價格上漲沒有必然聯係,他們還會拿出許多數據來說明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覺是錯誤的。

通貨膨脹造成財富重新分配卻不是那麼直觀的。形象地說,銀行在部分儲備金之下“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支票貨幣就相當於在印假鈔票。最先拿到“假鈔票”的人首先來到高檔餐館大吃了一頓,作為最早使用“假鈔票”的人,市場上的物價還是原來的水平,他手中的“假鈔票”擁有和從前一樣的購買力。當餐館老板接受“假鈔票”之後,用它買了一件衣服,他就成了第二個受益人,此時“假鈔票”的流通量還沒有達到被市場發覺的程度,所以物價仍然沒有變動。但是隨著假鈔票的不斷換手,以及越來越多的假鈔票進入流通,市場就會慢慢發覺,物價將會漸次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