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4)(1 / 3)

人們不禁狐疑,英格蘭銀行究竟要幹嗎?投資嗎?不像。要是投資它應該在1980年以800美元一盎司賣出,再買進當時高達13%回報率的美國30年國債,那早就賺大發了。結果英格蘭銀行硬要在1999年以280美元的接近曆史最低價出售黃金,再去投資當時回報不到5%的美國國債,難怪蒙代爾大呼看不懂。

是英格蘭銀行不懂做生意嗎?當然不是。英格蘭銀行從1694年成立算起,雄霸國際金融市場近300年,堪稱現代金融業的老祖宗,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沒見過,美聯儲在它的麵前還隻是小學生,要說它不懂低買高賣的道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英格蘭銀行違背基本的商業規律行事,隻因為一件事,那就是恐懼!它恐懼的倒不是金價持續下跌而導致黃金儲備貶值,恰恰相反,它害怕的是黃金持續上漲!因為在英格蘭銀行的賬目上記錄在案的黃金早已不翼而飛,那些被標注在黃金應收賬目下的黃金,可能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瑞士銀行家費迪南·利普斯(Ferdinand Lips)曾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英國人民得知他們的中央銀行是怎樣瘋狂和輕率地處置人民積累幾百年的真正財富-黃金的話,斷頭台下將是人頭滾滾。其實,更為準確地說,要是世界人民最終知道了中央銀行家們是如何操縱黃金價格的話,人類曆史上最大的金融犯罪行為將大白於天下。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到哪裏去了呢?原來,早已被“租借”給了“金錠銀行家們”(Bullion Bankers)。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90年代初,倫敦-華爾街軸心成功地打垮了日本經濟,遏製住了歐洲統一貨幣進程之後,雖然春風得意,輝煌一時,但是,對黃金這一真正的敵人卻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歐元與日元對於倫敦-華爾街軸心而言,隻是疥癬之疾,黃金才是心腹大患。黃金一旦翻盤,所有法幣體係都會臣服。黃金雖然已經不是世界貨幣,可它始終是製約國際銀行家通過通貨膨脹劫掠世界人民財富的最大障礙。黃金雖然無聲無息地被“軟禁”在貨幣體係之外,但它的曆史地位和作為真正財富的象征卻無時無刻不在輻射出強大的吸引力。國際上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不由自主地奔到黃金的周圍,接受它堅實的庇護。要想完全廢黜這個“貨幣之王”,即使是一手遮天的國際銀行家也不敢奢望,他們隻能設法“永遠軟禁黃金”。

要做到“軟禁黃金”,就必須使世人“看到”黃金這個“貨幣之王”是多麼無能與軟弱,它既不能保護人民的儲蓄,也無法提供穩定的指標,甚至不能吸引投機之徒的興趣。

所以黃金的價格必須被嚴格控製。

在吸取了1968年“黃金互助基金”慘敗的教訓後,國際銀行家痛定思痛,絕不會再犯用實物黃金對抗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樣愚蠢的錯誤了。在1980年采用極端的20%的利率暫時壓製住了黃金價格,恢複了美元信心之後,他們開始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這種新的武器。

兵法上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國際銀行家深諳此道。黃金也好,美元也罷,或是股票、債券、房地產,玩到最高境界,都是玩信心!而金融衍生產品則是超級信心武器。在1987年股災中成功試爆“金融衍生核彈”之後,1990年這一高效能武器又被再次在東京股市上使用,其殺傷力令國際銀行家喜出望外。但是,用核爆炸的方式有短期和強烈的效果,對於黃金這種慢性和長期的威脅,則必須使用多種信心武器,並以“雞尾酒式”的混合方式進行攻擊。

被私有銀行控製的中央銀行“出租”國家的黃金儲備就是手段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銀行家開始推銷一種說法: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裏,沒有任何利息收入,除了落滿灰塵之外,保存還需要另外一筆開支,不如“出租”給信譽好的金錠銀行家,利息可以低到1%,但好歹也是一筆穩定的收入,果然此法在歐洲很快蔚然成風。

誰是所謂的金錠銀行家呢?以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當仁不讓。他們以自己“良好”的信譽從中央銀行手中以1%的超低利息“借來”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用於購買5%回報率的美國國債,穩吃4%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利交易”(Gold Carry Trade)。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吃到了利差的美餐,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率,真可謂一箭數雕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