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3)(1 / 3)

是什麼神秘的水晶球能讓摩根大通敢冒如此驚天動地的風險,來預測隻有格林斯潘和美聯儲到時候才知道的利率變化呢?合理的答案隻有一個,摩根大通本身就是美聯儲紐約銀行最大的股東之一,而美聯儲紐約銀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私營公司,摩根大通不僅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得知利率變化的消息,更是利率變化政策的真正製訂者,而遠在華盛頓的美聯儲“委員會”僅僅是個執行機構而已,利率政策的變化並非像世人想象的那樣在美聯儲定期會議上才投票臨時決定的。當然,投票過程是逼真的,但是投票人從一開始就是被國際銀行家們安插好的。

所以摩根大通做的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這就好比摩根大通是一家能夠人工控製降雨量的公司,而它賣的是洪水泛濫的保險,它當然知道洪水什麼時候泛濫,它甚至知道洪水要淹沒哪個地區。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骰子。摩根大通敢玩金融衍生市場的“霸盤生意”,同樣不會擲骰子。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爆炸性的增長,政府的監管早已遠遠落後了。大量衍生產品的合同是在正規交易市場之外進行的,也叫做“櫃台交易”(Over the Counter),在會計製度上,也很難將衍生產品的交易與常規商業交易相類比,更不用說稅務計算和資產負債核算了。由於其規模龐大,金融杠杆比例嚴重偏高,對家風險難以控製,政府監管疏鬆,對於金融市場而言不啻為一枚定時核彈。

正是由於這個投機市場的空前繁榮,大量吸呐了美國債務利息支付所“創造”的天文數字的流動性。隻要巨額新增發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這個高速旋轉的市場所裹挾進去,而不至於大量泄露到其他市場上,核心通貨膨脹指數就會奇跡般地被控製住。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場崩盤,我們將見識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

政府特許機構:“第二美聯儲”

許多金融機構似乎並不理解這些(政府特許機構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風險性質。投資者們誤以為他們的投資完全可以避免(政府特許機構的)信用風險,原因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認為有足夠的預警時間可以等這些短期債券在幾個月後到期時從容套現。問題在於,當金融危機出現時,政府特許機構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內完全喪失流動性。盡管一個投資者可以選擇退出,但當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就像銀行擠兌時發生的情況一樣,由於這些短期債券所依托的房地產資產無法快速變現,從整體上來說,爭相拋售政府特許機構的債券的嚐試不會成功。[6]

威廉·波爾,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2005年

政府特許機構在這裏指美國政府特許授權的最大的兩家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公司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實際上美國銀行係統所發放的7萬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中的大部分,都轉賣給了這兩家公司。它們把這些長期的房地產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債券,然後在華爾街出售給美國的金融機構和亞洲的中央銀行。在它們所發行的MBS債券和它們從銀行手中收購的房地產按揭貸款之間存在著一個利差,這就構成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來源。據統計,美國有60%的銀行持有這兩家公司的債券的資金超過銀行資本的50%。[7]

作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潤為導向,對它們而言,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更加有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和信用風險都將由它們自己承擔。當美聯儲從2002年開始漫長的升息過程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卻開始大量吃進並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其總額到2003年年底已高達1.5萬億美元。

作為承擔如此龐大債務的金融機構,它們本該小心謹慎地規避風險,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資產和債務的期限吻合,否則利率波動的風險將難以控製。其次,應該避免以短期融資支持長期債務。傳統的保守方式就是發行長期可回收債券(Callable Bonds),使得資產和債務時限達到同步,同時鎖定利差,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兩大風險。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卻主要使用長期固定債券和短期債券來進行融資,其短期融資的規模高達每周必須滾動3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從而使自己處於高度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