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5)(1 / 2)

1994年以來,在人民幣和日元貶值的上下擠壓之下,泰國出口已顯疲弱,而與美元掛鉤的泰銖又被強勢美元拖到了極為空虛的程度,危機已然成形。在出口下降的同時,大量外來的熱錢持續湧入,不斷推高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價格。與此同時,泰國的外彙儲備雖然有380億美元之多,但其外債總額更高達1060億美元,從1996年起,泰國淨流出的資金相當於其GDP的8%。為對付通貨膨脹,泰國銀行不得不提高利率,這一措施,更使深陷債務的泰國的處境雪上加霜。

泰國隻有一條出路了,那就是主動迅速地讓泰銖貶值。國際銀行家們估算,其損失主要在於美元債務變得更加昂貴,外彙儲備會減少100億美元左右,但這種損失會隨著國際金融市場對其果斷應對的肯定而得到迅速恢複。但是金融黑客們斷定泰國政府必會拚死一戰,力保泰銖,絕不會束手就擒。

後來情況的發展果然證明了金融黑客的判斷非常準確。與當年對付日本的情況不同,日本有著極其雄厚的金融實力和外彙存底,直接打擊日本貨幣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國際銀行家采用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武器,采取了時間上的“遠距離”和“超視距”打擊,其效果恰如以二戰期間新的航空母艦戰術對付戰列艦一般,使日本巨型戰列艦強大的艦炮威力無從發揮就葬身海底。泰國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死拚陣地戰,戰略意圖完全暴露,戰術缺乏靈活性和突然性,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金融黑客在對付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戰役中,主要打擊方向是其貨幣本身,通過本幣遠期合約和股指期貨形成鉗形攻勢,在6個月的時間裏橫掃東南亞地區和韓國。

泰國在與金融黑客交手的正麵戰場全麵失利之後,又錯誤地主動投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圈套。對“國際組織”的盲目信任,將國家的安危輕易交給外人來裁決,使泰國再次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

巨額外債是發展中國家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治國與治家其實是同樣的道理,高負債必然導致經濟健康狀態的脆弱,在外界金融環境完全不可控的情況下,得以生存隻能憑僥幸。在現實世界中,國際銀行家操縱著國際地緣政治的走勢,可以輕易使原來看起來很可靠的金融環境突然逆轉,從而大幅度地增加發展中國家債務的負擔,金融黑客再乘勢發動猛攻,得手的概率相當大。

完全沒有風險意識,尤其是對可能遭到巨大而無形的倫敦-華爾街勢力的不宣而戰毫無心理準備,這是泰國金融戰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對敵人的主攻方向判斷完全錯誤,導致先敗於金融黑客,後慘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宰割,相當於失敗了兩次-東南亞國家普遍重複了泰國的金融戰敗的過程。

狼自有狼的邏輯,狼群更有狼群的分工。當索羅斯們在花旗銀行、高盛公司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銀行集團的策應之下開始獵殺行動之後,受傷倒地的“獵物”就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屠宰和拍賣,拍賣台下擠滿了垂涎三尺的歐美公司。

如果說將收購的一家公司進行分拆打包再賣給其他公司的投資銀行家能夠賺到幾億美元的話,分拆和拍賣一個主權國家的核心資產至少能賺十倍,甚至百倍的金錢。

當亞洲國家試圖建立自己的“亞洲基金”來緊急救助陷入困境的區內國家時,理所當然地遭到西方國家的普遍反對。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說,“我們認為解決這類問題的適當機構,是跨區域性及國際性的組織,而不是新成立的區域性組織,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影響深遠,超越亞太區域的疆界。”美國財長薩默斯在紐約對日本協會致詞時堅稱,“這種在危機時刻依賴區域援助的金融區域化觀念……存在著真正的風險。”他指出,這樣的做法會減少可以用來應付未來風暴的資源,也會削弱應付“跨洲危機”的能力。“這是我們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扮演核心角色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