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2 / 3)

而對李火林來,最好的選擇莫過於就是特區政府了。華強公司落戶於深海特區,它想要更好的發展,本身就要仰仗於特區政府的支持。而對特區政府來,入股華強這家國內彩電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有助於政府提高對特區整個電視機產業的影響力。

因此,擁有0萬台彩電產能的華發電子公司,很快就進入了李火林的視線。首先,華發的產能不算,與華強、賽格、康嘉、桑達並稱為特區彩電產業的“五朵金花”。其次,華發電子是特發集團與香港陸氏電子的合資企業,采用了陸氏公司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

而陸氏電子作為東方集團最大的代工企業之一,它的管理流程大部分來自於東方集團。而華強公司的核心資產——電視機廠,正是華強與ra公司合資建立的,所以華強與華發兩家公司在企業管理上有著深厚的血緣關係,這對合並後的企業整合是非常有利的。

李火林在得到香港陸氏方麵的積極回複之後,又很快向特區市委的主要領導透露了,希望能夠合並華發和賽格這兩家電子公司的意向。沒錯,在李火林的計劃中,除了華發之外還有賽格。

深海市政府在特區彩電工業的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有些被動。首先,為特區彩電產業奠定了根基的東方集團,由於資本實力太過強大,讓垂涎對方投資的特區政府隻能把自己定位成服務者的角色。

而除了東方係的企業之外,另一個在特區工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就是,那些被特區便利條件吸引而來的大型國企。但對於這些省屬和央屬企業,特區政府同樣很難指揮得動。比如像桑達公司其實是電子工-業部駐深海特區辦事處成立的企業,由電子工-業部直接領導。而康嘉公司則是由央企華僑城公司控股的合資企業。

特區政府自然希望自己能成為,整個產業發展規劃的領導者和製定者。所以深海市政府為了加強自己的話語權,先後由特區發展集團和深海電子集團出麵,成立了華發電子和賽格電子兩家公司。

賽格電子的母公司深海電子集團,其實也是特區政府為了加強對整個電子工業的協調和引導而特別成立的公司。隻不過深海電子集團主要發展方向,都集中在了專業電子配套市場上。

它依托南湖電子開發區的大規模企業聚集優勢,在新南鎮建成的賽格電子市場。作為國內第一家專門銷售各類電子元器件、組織生產資料配套供應的專業化市場,賽格市場從開業之初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相比於賽格市場的一帆風順,賽格電子的發展則隻能是時運不濟。深海電子集團在ra公司的協助下,在八七年年底建成了,一條年產4萬台彩電的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投產後的賽格電子,在從八五年到八八年的這輪家電銷售熱潮中,隻趕上了最後一年的好時光,隨即就在去年全行業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開始舉步維艱。

相比於華強公司光鮮漂亮的業績,華發和賽格兩家電子公司去年的表現都算不上很好。而如果把華發和賽格整合進入華強公司,特區政府對華強的控製力就會顯著上升。用兩家效益一般的企業,換一家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特區政府怎麼看都是賺的!

要知道華強公司現有的彩電年產能為70萬台,在建的新工廠投產後能再增加40萬台。而如果華強再吞並了華發的0萬台產能,以及賽格的4萬台產能,它的總產能將達到154萬台,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彩電生產商!

但是,就在李火林覺得自己的計劃快接近於成功時,香港方麵突然出了新的變故。陸氏集團似乎突然改變主意,不再願意出售所持有的華發電子那40%的股權。

而華發作為一家合資企業,陸氏集團雖然是占股較少的一方,但它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到特發集團,以及它背後的特區政府的選擇。因為如果作為港商的陸氏集團不同意,特區政府絕不可能強行推動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