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蘇晨以六票的微弱優勢,最終戰勝了餘雁。@@,
全場掌聲雷動,而蘇晨也隻是微微的一笑。
因為他是一個非常理智客觀的人。
也知道自己和餘雁實力相差無幾,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自己的運氣好上一些而已。
擁有了進入總決賽的名額。
而《華國好聲音》的總決賽,正是蘇晨和何翔的對決。
華國的媒體,也全都圍繞著《好聲音》的總決賽盛況,展開了報道。
也就是說本季《華國好聲音》的總冠軍,隻要過一個禮拜之後,就會揭曉。
這場比賽的最終優勝者,花落誰家,也是緊緊的牽動人們的心弦。
……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煥發人性光輝的時代。諸葛亮就是一個典範,他二十六歲出山,輔佐劉備,在隆中決策時已經預見到劉備後來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時他對內依法治蜀,對外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直到病逝於五丈原軍中,這就是諸葛亮傳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同樣也引起了後人很多的爭論。三顧茅廬被認為是擺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權被認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麼諸葛亮留下了一個個未解之謎,易中天先生如何評價?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百年孤獨》。
易中天:上一集我們講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我們從這種關係中讀出了兩個字“孤獨”。可能有觀眾朋友會懷疑諸葛亮孤獨嗎?孤獨。凡是偉大的人物都孤獨,曹操孤獨、諸葛亮孤獨,曹操孤獨到連兒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諸葛亮在後世倍受推崇,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曆史人物在後代越是受到推崇,那麼他就越孤獨。比方說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聖先師的這樣一個地位,而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對孔子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喪家狗”。這是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認可的。所以諸葛亮也一樣。他的一生當中有許多的謎團。這些謎團被他的光輝掩蓋了,在這一集我就給大家講關於諸葛亮講的四個謎團。第一個出山之謎。諸葛亮怎麼出山的?公認的說法三顧茅廬,是不是事實?是。但是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說法登門自薦,我在《三顧茅廬》這一集已經講過了。而且我得出一個結論。登門自薦和三顧茅廬是並存的。一個在前,一個在後。立馬遭到很多人的痛罵,說你怎麼敢貶低諸葛亮。我的觀點很鮮明,如果是事實我們必須憑著良知和良心把這個事實說出來,顧不上你抬高還是貶低。第二也不是貶低,為什麼呢?我們現在看三顧的說法,三顧的說法有沒有依據?有,在那裏?《出師表》,所以肯定是事實,但絕不是諸葛亮端著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劉備三請四請才出來,也絕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顧以後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證據在哪裏?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每自比管仲樂毅”。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絕不會老死隆中,就是我在節目裏問的,他在隆中待著幹什麼?他是肯定要出來的,那麼為什麼《出表師》會有另一種似乎是另一種的說法呢?似乎,我們看看《出表師》怎麼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第二個,並尊之謎。所謂並尊是什麼呢?就是承認孫權稱帝。我們知道孫權稱帝是比較晚的,但是後來還是稱帝了。三國時代稱帝的這個程序是這樣,首先是曹丕稱帝,曹操死了以後他接替了魏王,然後接受了陳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議和士族地主階級達成政治交易,然後上演一場所謂禪讓的人這樣一場政治笑劇,當了皇帝,那麼當了皇帝以後,漢就沒有了,變成魏了,這時候第二年劉備宣布稱帝,仍然叫漢,因為漢皇帝沒有了,漢代也不能沒有皇帝嘛,那麼我劉備來當,那孫權遲遲沒有稱帝,但是最後還是稱帝了,孫權稱帝以後就派使者到蜀國去通知蜀國,說我也當皇帝了,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有兩個皇帝啊,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啊,因為自從有了帝國製度以後,普天之下隻有一個國家,一個皇帝,一個政府,怎麼搞出兩個來呢?何況北邊還有一個,當然了,這個孫權提出來的是你們蜀漢也承認我東吳,我們東吳也承認你蜀漢,我們都不承認曹魏,那也不行啊,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啊,(但是)諸葛亮同意,而這個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設想的。當然,在三國關係中諸葛亮是極力主張聯吳抗曹的,這是自始至終的從來沒有變過,所以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複了和東吳的盟好,派鄧芝使吳,孫權同意了,從此吳蜀兩家就再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鄧芝多次使吳,第二次出使吳國的時候,那時候孫權還沒稱帝,孫權就提出了二帝並尊的設想,孫權說如果將來天下平定了,我們把曹魏滅了,貴我兩國共治天下如何啊?鄧芝說什麼呢?說大王啊,這恐怕不行,我們兩國聯合起來滅了曹魏以後,我希望你們能夠識時務,意思就是希望你投降,如果你們貴方不識時務的話呢,不好辦,天無二日,人無二君,那我們兩國都隻好各自回去,各自的君主修德政,各自的文臣武將練功夫,我們大家都把鼓槌拿起來敲,戰場上見。這是鄧芝使吳的時候說的話,但是當孫權當真稱帝的時候。諸葛亮決定承認二帝並尊,這件事情意義非常大的,它對於一個正統思想很重的人來說,邁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做?表現出什麼來?我認為表現出的是諸葛亮的務實精神,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讀他的《隆中對》你看可有一句空話,非常實在,劉備還說什麼:*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沒有跟你討論什麼主上蒙塵。*臣竊命這些問題。他講的是你趕快占塊地方。董卓一來天下大亂,所有人都在搶地盤,你非得有根據地不可。非常實在,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所以這個並尊二帝,我認為又體現諸葛亮的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就是審時度勢的務實精神。但是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北伐,這個問題我在前麵節目裏麵已經講過了,就是為什麼要不停的北伐,也不是他不審時度勢,實在是除了這樣做以外,沒有別的選擇,這就不展開說了,第二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