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學會自我催眠
聰明再多一些
潛意識作祟
想著想到失眠
我走在沒有你的世界
卻走不到永遠
我漸漸地自我催眠
慢慢閉上雙眼”
當蘇晨那深情至今,婉轉空靈的歌聲,唱完了整首歌,低沉微顫的收了尾音之後。
全場沉默了。
過了半晌,隨即爆發了如雷的轟鳴掌聲!
全場沸騰了!
……
劉備為了興複漢室是四處奔波,孫權具有父兄留下的基業對未來也是躊躇滿誌,曹操、劉備、孫權最終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製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業,令後業人欽佩不已。然而在三國中有個令人回味的問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最終沒有稱帝,卻留下了篡漢的曆史罵名,而一直以興複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最終自己稱了皇帝,卻還留下了仁義的曆史美名,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方法來看待這段曆史中的人物呢?誰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曆史插曲》。
東漢末年的條件和局勢是什麼呢?八個字:舊政已亡,新政末立。這個政指政權,也指政治,一方麵東漢王朝作為一個政權它實在是不要說行將就木,嚴格地說應該是已經就木了,它是一個空架子了,當然那些人勸曹操當皇帝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是東漢的。沒有一個子民是東漢的,它憑什麼還存在,是個空架子,隻有一個名,一點實都沒有了,這個政權已經亡了,但是新政權沒有建立起來。另外,東漢的那個舊秩序,政治秩序沒有了,三根支柱支撐帝國大廈。這個已經不存在了。東漢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內部鬥爭中。在董卓入京之前這兩根柱子就已經垮台了,然後士族這根柱子獨木難支,那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也是八個字:重建秩序,重歸一統。因為這個時候隻有重歸一統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生日子。你想這些軍閥們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最後吃苦的是誰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個軍閥過來都要搶糧、搶錢、抓壯丁,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農業生產是要緊的是什麼呢?安定,因為農業生產要依天時,春天來了要趕快春耕,夏天來了要趕快夏耘,秋天來了趕快秋收,我這個正種莊嫁,你那兒打仗。所以人們盼望統一是盼望安定、安寧、安靜、安居,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民族才能昌盛,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就好做評價了,怎麼評價呢?誰能做到誰是英雄,就是誰能為國家的重歸統一做出貢獻,把這個統一的事業往前推進,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誰是英雄呢?第一個就是曹操,如果沒有曹操平定北方為將來的三家歸晉打下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很難說將來曆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民還要受多少苦難;其次孫權、劉備,孫權把江東平定了,劉備把荊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說三國鼎立,三家之主都為將來的重歸一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曹操、孫權、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因為這個統一或者一統並不是誰的專利,曹操、劉備、孫權都有都有權利,都有資格,你不能說隻有曹操才有資格統一,也不能說隻有劉備才有資格統一,就因為他姓了個劉,這是沒道理的,而孫權也是想統一的,這個忽視孫權也是沒道理的,孫權稱帝以後也還是不滿意的,當時要孫權去進行一些祭祀儀式孫權都不肯,他說天下沒有統一我怎麼能做,但是這樣麻煩也就來了,因為都有權利,都有資格,都覺得應該由自己來實現天下的統一,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就是滄海橫流、英雄輩出、龍爭虎鬥,三國鼎立。所謂曆史插曲就是這樣插進來的,我們一旦知道了怎樣來看待這段曆史我們就很好、很容易來評價這段曆史當中的曆史人物,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了,比方說荀彧之謎。
畫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謎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為曹操霸業的最終確立嘔心瀝血,但是最後與曹操發生分歧,憂憤而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荀彧之死是個曆史悲劇,同時他認為曹操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荀彧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令,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國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什麼人?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顒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那麼我們前麵講過,曹操建立的政權是非士族政權,曹操是對抗士族不喜歡名士的,比方說他殺孔融啊,殺邊讓啊,那麼這樣兩個人怎麼會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光在於他的身份,還在於時機,就是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打個比方說荀彧這個人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了。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操那兒去呢?《三國誌》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紹是成不了大事的。那麼我們要問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複漢室,他就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複起來,那麼荀彧要恢複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借助鍾馗,現在鬼太多了,隻有鍾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鍾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了以後,打完了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複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鍾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了。所以他隻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死的我認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鏢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衝突。荀彧的理想是恢複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於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了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的,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的,而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屬於這樣的一種人物,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衝突。所謂悲劇性的衝突一定是善的衝突,就是雙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這是一場悲劇的衝突,最後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曆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也是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