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蘇晨上場(2 / 3)

那麼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標實現了嗚?沒有。那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標為什麼沒有實現呢?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這個時候,曹魏那邊是一片欣喜,因為他們始終是把劉備當作頭號敵人的,諸葛亮它覺得還可以打打主意。於是曹魏那邊許多人給諸葛亮寫信,勸他投降,諸葛亮設有給他們回信,但是寫了一篇文章叫《正議》,大義凜然地回答了這些勸降的人。在這篇文童裏麵,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據正道而臨有罪”。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蜀漢手上掌握著正義,而你們曹魏是有罪的。據正道而臨有罪是戰無不勝的,是一定能夠成功的。

那麼這個話呢,我們也要分析。我們要問一問。曹魏有罪嗚?沒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個時候統一是唯一的出路,隻有天下統一,人民才能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才會安定,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在這樣的清況下,誰能夠平定天下,誰能夠使天下重歸統一,誰就是對的。那麼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鼎立,這三家你從正麵上說,它們都是想恢複天下統一的,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魏蜀吳都是正道;從反麵說,它們都想獨霸天下,都不讓人家來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有問題。所以魏蜀吳三家不存在誰正道、誰有罪的問題。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我們要問,蜀漢就是正道嗚?你說你麵對曹魏“據正道而臨有罪”,你麵對劉表、劉璋的時候,請問劉表、劉璋有罪嗚?劉表、劉璋沒罪,你為什麼把人家的地盤奪了?你奪了劉表、劉璋的地盤,你奪了荊州、奪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嗚?

所以胡三喜注《資治通鑒》的時候就說了一個觀點,說諸葛亮為什麼不采用魏延的子午穀奇謀呢?很多人都認為是諸葛亮膽小怕事,那是不對的,諸葛亮不膽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馬懿輩不可輕也。就是諸葛亮心裏非常清楚,曹魏現在的國君不是昏君,將帥都是人才,沒那麼容易就被你消滅的。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國。

第二點,益州非進取之地。益州這個地方的特點是什麼呢?易守難攻。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裏,物產豐富,所以你到了這個地方,你避難可以,守成可以,出擊困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你軍隊都出不去,所以劉備當年在荊州的時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為他在荊州他是變成了三明治,北邊有曹魏,東邊有孫吳,夾著他,他發展空間很他選錯了。但是他進了益州又丟了荊州以後,他就等於既進了保險箱又進了死胡同。崇山竣嶺把他圍起來了。這個時候關起門來過日子奔了十六個字,叫做“劉備出峽,全軍覆沒,諸葛北伐,積年無成”。就是你蜀國隻要出兵就肯定是失敗,劉備出去全軍覆設,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麼事都沒做成。這個事情它不是誰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的,不是人力所為,用現在的話說,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漢政權命中注定偏霸。“偏霸”這兩個字是田餘慶先生提出來的,我認為精準,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稱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這個問題上,溫庭筠的詩是說的很準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這是客觀條件的限製。

第三個原因,諸葛非將略之才。關於諸葛亮的才能其實原本是有定論的,沒有什麼必要來爭議,陳壽說的很清楚,也是十六個字,“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是陳壽對諸葛亮能力的非常準確的評價。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於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軍事才能當中,治軍的能力高於用兵的能力,非常準確,有什麼好爭議的呢?之所以有人爭議,是有這麼一個證據,是據《三國誌.諸葛亮傳》說諸葛亮病逝退兵以後,司馬懿打過來,過來以後巡視了諸葛亮留下的軍營,說了這麼一句話,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據這句話認定諸葛亮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馬懿這個時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軍。就是說諸葛亮治國是一流的,治軍也是沒有問題的,會治軍不等於會用兵,對於他的用兵司馬懿另有評價,這個評價在哪裏呢?在《晉書?宣帝傳》。原文是這樣的,“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誌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機遇。他的謀略很多。但是沒有決斷,他喜歡帶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權變,權變就是隨機應變。這個“權”不是權力的權。是權變的權。就是他不能隨機應變,他隻能規規矩矩地打正規戰,而一旦戰場的情況發生變化。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說得難聽一點,這等於說他是誌大才疏,眼高手低。

第一個原因,安內必先攘外。有證據嗚?有,在哪裏?《出師表》。我們去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開篇怎麼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才是他要北伐的原因。危急存亡之秋。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諸葛亮覺得蜀漢政權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脅嗚?不是,我們翻翻曆史就知道,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後來滅蜀之前,曹魏可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劉備和蜀漢,他們發動過一次戰爭嗚?那個時候曹魏老打孫權的,相反,劉備征漢中,關羽圍襄奕,諸葛出祁山,都是你劉備集團、蜀漢政權屢屢桃釁,怎麼能說威脅來自北方呢?再看看東邊有威脅嗚?夷陵之戰以後,吳蜀兩國就恢複了盟好當然這裏麵有諸葛亮的外交的功績。諸葛亮執政以後,立即執行聯合孫吳的這個國策,還做得很好。兩家關係和好了,威脅也不來自東邊——威脅既不來自北邊,也不來自東邊,我們要問,讓諸葛亮感到不安的那個威脅來自哪裏呢?請大家想想還能來自哪裏呢?隻有一個地方,內部。而內部憂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麵己經多次講過了,就因為他這個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的。所以啊,諸葛亮之憂,憂在蕭牆之內。在這樣的清況下,他隻有采取這樣的一個政策,就是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叫做安內必先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