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雁的一首歌,演唱的十分深情。()
而且對於所演唱的這首歌,更是有著獨特的理解。
並且還加入了自己的一些靈感和想法,進行了略微的改變。
再經她飽含深情的演唱。
所表現出來的效果自然是十分的驚世駭俗。
引得了在場觀眾們的熱烈掌聲。
而且四位導師也可以說是不住的點頭稱讚。
對她也是有著很高的評價。
尤其是她的導師齊勤,更是微笑著雙手抱臂,眼中所透露出的欣賞意味,又更加的濃鬱了一分。
最後全場一千人,他竟然是獲得了952人的認可票。
可謂是驚豔全場。
而緊接著,蘇晨來不及多想什麼,他也要準備上場了。
…….
在上一集中講到,魏延謀反一案有三種說法。一種是《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料定魏延會謀反;一種是張作耀先生的說法,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第三種說法就是楊儀等人假傳巫相遺命。然而這些說法,要麼是家之言,不足為信,要麼是沒有足夠的證據,因此,魏延一案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在諸葛亮遺命的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隱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講述品三國之“以攻為守”。
易中天:魏延這個案子裏麵有一個疑點,就是諸葛亮病逝前召開的這個榻前會議。為什麼要做出那樣一個決定,什麼決定呢?“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魏延如果不聽命令的話,不肯斷後的話,部隊自己出發,不要管魏延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決定?
曆史上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說諸葛亮料定魏延會反,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演義》是。不能當曆史來看,千萬別把《三國演義》當曆史。第二個說法是呂思勉先生、陳邇東先生他們的說法,說諸葛亮就沒有下這個命令,這是楊儀等人假傳丞相遺命。反正死無對證。口諭嘛。又沒有錄音。又沒有錄像,又沒有字條嘛,說不清楚。但是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沒有證據啊,你還是推理,還是猜測。也就是說曆史學家也是要猜測的,隻要你的猜測符合邏輯,至少就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嘛。但是陳壽也是良史,陳壽記錄在案的事不能輕易地推翻,這個裏麵還是有些問題。那麼我們剩下的就隻有第三種選擇了,就是諸葛亮確實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為什麼呢?張作耀先生《劉備傳》的解釋是,諸葛亮和魏延在軍事路線上有分。
而且這個事情,它還有一個實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子午穀奇謀”。“子午穀奇謀”這個事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我們知道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北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穀,終點在什麼地方呢?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穀,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條路叫斜穀,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陳倉。那麼魏延提出的辦法是什麼呢?說請丞相給魏延一萬人馬,當中五千精兵,還有五千人幹什麼呢?運糧食。我魏延帶著這支人馬,走子午穀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長安。長安是誰在守著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這夏侯楙是個公子哥兒啊,紈絝子弟,吃喝玩樂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發現末將的軍隊從天而降,肯定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將就可以拿下長安,丞相自己呢帶著大軍從斜穀北上,這樣我們兩軍會合,鹹陽以西都搞掂了。諸葛亮不聽,設有采納魏延的這個計策,這個就叫做“子午穀奇謀”。
“子午穀奇謀”是三國史上的一個公案,曆史學家一直在爭論,說諸葛亮不采納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兩派意見。一派說這個是不對的,這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時機,這麼好的一個計謀,奇襲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長安、鹹陽以西都搞掂了,這個事兒不就弄成了嗚?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意見認為諸葛亮是對的,因為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了。
但是我覺得他們算的都是軍事賬,軍事我不懂,我也很難說他們這個軍事賬誰算對了誰算錯了,而我覺得呢,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賬,因為我們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目的無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賬。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了,諸葛亮算的是一筆什麼樣的政治賬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為什麼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動機、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出師表》有回答。因為諸葛亮出兵之前給劉禪上了一道《出師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師表》裏麵諸葛亮就鎖定了北伐的目標,是十六個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這些奸凶除掉,把大漢王朝恢複起來,讓我們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陽去當皇帝,這是北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