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蘇晨上場(3 / 3)

第二個原因,小國更要圖強。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一個弱小的國家要生存,隻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裏等著人家來打你,所以《後出師表》,——《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寫的有爭論,我們頂多說“疑似”。《後出師表》裏麵諸葛亮,這個“諸葛亮”要打引號,諸葛亮怎麼說呢?“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兒等死,我不如去拚他一下。如果說這個話因為《後出師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認定是諸葛亮的意思的話,那麼《華陽國誌》的八個字,我覺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為強,猶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在他的《讀通鑒論》裏麵就幹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而且這個以攻為守包括兩個內容,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以存”和“待時以進”,就是說,以攻為守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麵,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麵,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機遇隻給有準備的人。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爭狀態。這是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

第三個原因,理想必須堅持。我一再說過,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隻要有一丁點機會,都會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點。問題是,諸葛亮的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裏麵設計將來“北定中原,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這樣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劉備集團能夠跨有荊、益,就是荊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益州出發;而且還要有個時機,就是天下有變。這是很科學的,一個很科學的規劃。現在這個形勢沒有了,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國,沒有“天下有變”這個條件,另外荊州丟了,所以理想沒變形勢變了,形勢變了策略要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必須繼續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堅持這個政治立場,堅持北伐,堅持討賊;但是另一方麵在具體行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做到萬無一失。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要跟楊儀他們說,這個魏延恐怕是不會聽命令的,他要是不聽命令你們走你們的,別管他,為什麼?現在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就因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賊,而且是堅決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了解魏延這個人,這個人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老覺得不得誌,仗沒打過癮,但是諸葛亮威望太高,他沒辦法。現在諸葛亮去世了,什麼楊儀啊,什麼薑維啊,什麼費禕啊,這些人你還鎮得住魏延?魏延聽你的?他才不會聽呢,隻好讓他去,沒有辦法,留不住,擋不住嘛,所以諸葛亮的遺命說的很清楚,“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你們走你們的,不管他;沒有說魏延如果不聽命令,你就殺了他。因為諸葛亮心裏很清楚,魏延絕不是反賊,隻是沒辦法而己,因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把蜀漢政權保衛起來,隻有保住了蜀漢,將來的什麼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你如果連蜀漢都保不住了,你一點希望都沒有了。為了顧全大局,這個時候也隻好說隨魏延去吧,我認為這就是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

但是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漢還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那麼蜀漢為什麼又會最早滅亡呢?請看下集:無力回天(未完待續。。)u

閃文歡迎您!本站域名:"閃文"的完整拚音ShanWen.Com,注冊閃文收藏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