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分秋色(1 / 3)

在第一場半決賽結束之後。{}

沒有給太多的時間,讓人感慨,殘酷的無情。

緊接著,蘇晨和餘雁的比賽,也是終於要開始了。

在很多旁觀者看來,這兩人的水平都是不相伯仲之間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蘇晨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更多的依仗的是他的創作才華,而這又是一個歌唱的比賽,所以說本身的歌唱條件,非常優越的餘雁,則是被更多的人看好。

而團結在蘇晨身邊的,當然也有一大批的忠實粉絲。

他們則是始終一心一意的支持著蘇晨,寄語了很大的期望。

這是一個實力至上的舞台,而作為蘇晨的粉絲,他們不光是看到蘇晨光鮮亮麗的一麵,同樣是知道他在背後,所默默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並且,也堅信著,蘇晨這個奇跡的代名詞,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係,就是他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係。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誌?李嚴傳》裏麵。這樣的一個托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托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武;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裏麵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三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三國誌?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三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所以李嚴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並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為什麼可疑呢?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弄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三國誌》的說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於人。

我們知道劉備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托孤。托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嚴就留在了永安。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說,從劉備托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升。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托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麵,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準。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著有自己**的辦公係統和**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準。所以李嚴表麵上步步高升。實際上處處不如。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麵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說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準,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說,我要開府,說現在曹魏那邊陳群、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群、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準。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說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交給你的兒子,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根據這樣一個關係,學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餘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餘先生的原話是,他說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層。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