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與林春波的對陣。****|
何翔居然是勝利了,這無疑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但是不得不說,也許是林春波在半決賽的過程中太過緊張,導致發揮失常,以至於在歌曲的好幾處,甚至有明顯的走音、跑調,以往的rap,也不複那種靈性和特點。
所以成績也不盡如人意。
反倒是,何翔,也許是舞台經驗很足的關係,所以在舞台上,也並沒有表現的太過緊張、局促,比較的穩定,而且穩中有進,加之,現場有很多他的粉絲,他們的呼喊聲,尖叫聲,以及對於他的無腦崇拜,可以說都是不可忽視的有利因素。
在這場半決賽中,這裏儼然成為了他的主場。
“我宣布,這場比賽的最終結果是,何翔贏得勝利。”當最後,在巨大的熒屏上麵,當何翔的大眾投票數,遙遙領先於林春波之後,主持人華文,在沉吟了片刻,終於是不動聲色的宣布了這個結果。
觀眾席上,不由得一片嘩然,人們紛紛是露出了不可思議的神色。
而此刻,和林春波並肩而立的何翔,臉上得意的笑容,卻是毫不掩飾,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帶著鴨舌帽,一身嘻哈打扮的林春波,垂頭喪氣的,一副失落的無奈神色。
……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托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接過了蜀漢政權這副沉重的擔子。這對於他來說,一方麵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報複的機會。另一方麵也麵對著諸多難題。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要處理的是四大關係:第一是君臣關係,第二是同僚關係,第三是盟友關係,第四是敵我關係。從這一集開始我們就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這四大關係。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和後主劉禪的君臣關係。這是一對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為劉備在托孤的時候,有兩個交待,或者說有兩個安排:一個是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那麼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劉禪他執行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嗎?結論是肯定的。執行了。不但執行了。還有加碼。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表,這就是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以後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鄉侯。這是給他崇高的地位。第二,開府治事,這是授予他**的相權。什麼叫開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辦事機構,擁有相對**於皇權的相權。這個製度後來沒了,曹操率先恢複了丞相製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開府的。劉備建國以後,也恢複了丞相製度,但是不開府。那麼劉禪讓諸葛亮開府,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將來我們還會一再提到。第三,領益州牧,這是授予他全國行政權。我們知道所謂蜀漢這個政權,它的地盤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漢的丞相,你還領益州牧幹什麼呢?有什麼必要呢?有必要,因為雖然從地理上講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從國家製度講它是兩回事。蜀漢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縣,是地方
劉禪的感覺如何?不爽。有證據嗎?有一點兒。根據裴鬆之的注所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以後,全國各地都紛紛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結果是什麼呢?“朝議不聽”,就是不批準。於是老百姓沒有辦法,隻好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台,來祭祀他們無限懷念的丞相諸葛亮。這個時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來,說是不是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一個廟呢?結果是“後主不從”,又不批準。後來有人提出來,說這樣也不太好,因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間這些隨意的祭祀由我們政府規範起來。這才勉強同意,在定軍山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個廟。那麼這個事情呢,是有爭議的。有人說這個劉禪不批準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製度規定的嘛。因為《襄陽記》的原文是:“朝議以禮秩不聽。”就是根據禮法的規定,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因此他是按製度辦。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製度當真就那麼重要嗎?比方說,劉備恢複了丞相製度,諸葛亮去世以後怎麼樣呢?劉禪把它廢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無丞相了。還有,諸葛亮定下來的北伐曹魏的國策,劉禪也廢了。那麼大的製度都可以改,如果劉禪是打心眼裏崇敬他的相父,他應該破例,他為什麼不做呢?我們就要弄清楚劉禪為什麼不爽,三個原因。第一,形同軟禁。劉禪繼位以後我估計就沒有出過宮,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在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禪才去了一次都江堰。這個事情被《三國誌》大書特書,講劉禪到了都江堰什麼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據說還有人議論,說丞相要是在世的話他能去嗎!你想劉禪17歲繼位,一個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整天就在宮裏麵不能到處走,看一看都江堰還要被人說成是玩物喪誌,他爽嗎?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不免挨訓。這個我們去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知道,《出師表》怎麼教訓劉禪的?比方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說你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嘛,這是一個大人訓小孩子的口氣。而且我統計了一下,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處提到先帝。一開始就是“先帝創業未半”,然後就說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所以將心比心,他就等於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著的時候什麼什麼,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麼怎麼交待的。那別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說諸葛亮這個說得對還是不對。我這裏沒有判斷對錯的問題,我隻是說劉禪不爽。第三個,難以親政。按照傳統的顧命或者托孤的規矩,這個政權遲早是要交還給皇帝的。隻是因為這個皇帝還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親,所以“謂之孤”。那他成年以後呢?他該不該由一個見習皇帝轉個正,變成一個在職皇帝呢?而你作為顧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務是輔政,而不是執政。而我們顯然看不到劉禪有親政的可能。有此三條,我估計他是不爽。當然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