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分秋色(2 / 3)

這就必須從劉備托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托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不這樣安排不就後麵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托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勢力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裏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裏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麵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麵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占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兼容三方,就盡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係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係統的一個團結對象。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麵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麵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托孤時候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