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說法是,那很簡單,劉禪扶不起來嘛。不大家都說扶不起來的劉阿鬥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沒有證據呢?也有,四條。第一條,輕信小人。他後來自己執政以後不就是在那兒重用小人嗎,宦官嗎?第二,不戰而降。第三條,忘恩負義。怎麼個忘恩負義呢?忘記趙雲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時候,後主追諡前朝的幾位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追了諡號,就是不諡趙雲。後來是薑維等人出來為趙雲打抱不平,才追諡趙雲一個尊號。這叫做忘恩負義。第四條,沒有心肝。劉禪後來是亡國了,投降了以後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演奏蜀國的音樂,表演蜀國的樂舞。當時蜀國跟過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隻有劉禪喜笑自若,開心得不得了。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從這來的嘛。說完這個話以後,他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好了,下一回司馬昭去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那個誰誰誰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我說劉禪如果是電視台的主持人,還要說猜對了,加十分!沒有心肝。但是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討論的。第一條,曆代皇帝身邊哪個沒有小人?漢文帝有,漢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劉備身邊也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劉備身邊那個法正就是身邊有小人他就是差勁皇帝,對吧。第二個,不戰而降,那劉璋也是不戰而降。劉璋不戰而降降劉備就對了,劉禪不戰而降降了曹魏就錯了?這講不通吧。
……
實際上劉禪並不弱智。有證據嗎?有。第一,劉備臨終的時候給劉禪有一封詔書,詔書裏麵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什麼評價呢?四個字:“智量甚大”,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聰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弱智,那豈不等於說諸葛亮說了假話?當然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假話,劉備因為快去世了嘛,怕劉備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們醫生對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了,可能過兩天就要死了,病人問醫生你看我還有救嗎?醫生說沒問題沒問題,是吧,你盡管放心治療,你這個肯定能治好。其實治不好,這叫善意的謊言。但是呢,看當時的情況,也不至於說是“智量甚大”,如果劉禪弱智的話,諸葛亮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劉備。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就廢除了丞相製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人。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製衡。這樣一種精致的政治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做出來的嗎?不可能。而且後來蔣琬去世以後,劉禪幹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親政了,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為啊。那麼還有一個證據是第三點,延熙元年的時候,北方出了一點事情。按照諸葛亮當年的做法,肯定這個時候蜀國就要北伐了。這個時候劉禪下詔給蔣琬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了,因為相父的隆中對策已經講過了。說天下有變我們就要怎麼怎麼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你也不要輕舉妄動,“須吳舉動”,看看吳國動不動,要是吳國動了我們也動。我們兩國一起動。去打曹魏。那麼。這樣的一種決策難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嗎?所以劉禪並不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