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恢弘布景(2 / 3)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於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於什麼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曆史係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禪的皇位;是什麼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選,選什麼呢?再選一個皇帝。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裏麵選。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裏麵你再挑一個。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並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麼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麼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讚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麵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麼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托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托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那麼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裏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托孤之詞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隻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隻有他自己心裏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隻能猜測。那麼既然都是猜測,那麼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麼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麼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麼康熙的這個說法也隻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麼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好到什麼程度,他也是君臣關係,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裏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別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禪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將,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將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隻有托孤。那麼托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係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關係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係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將心比心,他必定會產生這種疑問。我在前麵的節目裏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臥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麼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裏麵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托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於國於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隻得開誠布公地托孤於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