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恢弘布景(3 / 3)

托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係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當然,這個不意味著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著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於當年蕭何的工作。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盡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後,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節目裏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禪的時代。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製還不完善,慢慢來,也可以講得通。最無法解釋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攻襄樊,劉備征孫權,這兩次戰爭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時間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一種解釋說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會失敗,這個不通,他不是傑出的軍事家嗎?怎麼料不到?那麼他不說,就是另一種原因,就是知道說了也沒用。有證據嗎?有,在哪裏?《三國誌.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後,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隻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所以諸葛亮沒有說話。

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那也隻好猜測了。我的猜測是,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請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麼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複漢室,要恢複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麼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後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後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後來忘了。什麼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鑒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後,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後,劉備就把那個匡複漢室、恢複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於“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於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後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裏麵大家是有數的,最後雙方隻能心照不宣,就是什麼?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閑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托孤之前他們君臣關係,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麼一點小問題。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麼還要托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隻有三個人,諸葛亮、趙雲、魏延。那麼趙雲前麵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托孤於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隻能托孤諸葛亮。但是由於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麼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對永安托孤這個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隻是猜測。不管怎麼說,劉備是托孤於諸葛亮了,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代,這個曆史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諸葛亮時代。諸葛亮接過了劉備留下的這個擔子,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擔子。要挑超這副重擔,諸葛亮要處理好方麵麵麵的許多關係,也正是在這一係列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天才。

......b

b

閃文歡迎您!本站域名:"閃文"的完整拚音ShanWen.Com,注冊閃文收藏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