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決賽,整個比賽也都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
這天,位於江海市郊區的一座半山腰上。
整個舞台的現場也早已布置就位,而且和一班舞美、團隊都有過了彩排。
這一天一大早,在這個原本人煙罕至的半山腰中,卻是突然的熱鬧了起來。
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熱鬧。
大車小車的,都是經過山麓的腳下,繞過了彎彎扭扭的螺旋梯式的山道,往半山腰看去。
叢林拂掩,鳥石爭豔。
整個半山腰,都被布置成了一番花花綠綠的美麗景象。
在這其中,可以說是有華國最一流的舞台布景師,來操作完成的。
非常注重恢弘的場麵,以及給人細致美好的印象。
就是對於一些可能忽略的細節,那也是要盡心盡力,讓人看起來無比的賞心悅目,怡人心情。
......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誌?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誌.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據《三國誌?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麵,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於是劉備下詔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托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托孤。
對於這個故事,曆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後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誌.先主傳》的評語裏麵說,劉備“舉國托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係在這裏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這是陳壽的評價。那麼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製度是君主世襲製,這個世襲製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製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於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為這意味著,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中國曆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隻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願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隻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鬥,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所以很早曆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麵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