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3 / 3)

朱元璋也沒過於在乎,而是自顧自的說道:“曾經咱大孫,其實是跟咱提出過這個問題的。”

“隻是咱一直以來,並沒有太過於放在心上,今日看了這丹徒縣的情況後,後知後覺發現,大孫的說的,似乎極為在理。”

詹徽適時道:“不知道太孫殿下出了何等妙計。”

朱元璋回憶了下說道:“大孫的意思在於,無論是地方縣城,亦或是府城郡城,都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那便是他的掌權者,在文武之上,幾近歸屬於一人管轄。”

“當失去了別人的鉗製,大權在手時,太多的事情,就開始變得完全不同起來。”

“若是心懷仁慈還好,若是心有邪念,則自然更為容易與一些地主商人,行官商勾結之事,同流合汙。”

“要想把貪汙的風氣,徹底的止住,那就必須要有人相互牽製,互為對頭,最好分為三方,以三足鼎立之勢,分割手中權力。”

“如此一來,便可使其在違法時,有忌憚之心。”

聽完陛下的話,詹徽的心裏隱約有些觸動。

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詹徽是為酷吏,因為一些關係,並沒有宗族朋黨。

像是舉薦丹徒縣知縣劉秉元,那也是因為劉秉元此人,確實有才華在身。

也正是因為這等緣由,所以朱元璋對其在忠誠上,一直都是相當信任。

詹徽本身的涵養,是非常之高的,除了有一些刻薄,性格有些陰險之外,不失為一個好官。

吏部尚書詹徽的父親名字叫詹同,在元朝末年於陳友諒手下任職。

後來陳友諒死了,朱元璋征召他為國子博士,因為那個時候非常缺乏人才,而詹同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

朱元璋賞識他的文章才情,而他也可以很好的貫徹朱元璋一些思想,許多方麵都讓朱元璋非常稱心,是以朱元璋對其一直很器重,很照顧。

一直到老,朱元璋對他的照顧也沒有減弱。

父子兩個人都是吏部尚書,猶如東漢末年袁家四世三公讓人讚歎。

其實在詹徽的身邊,幾乎十二個時辰,都有錦衣衛的監察。

包括那些仆從,下人,婢女,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錦衣衛的暗子。

甚至詹徽的某個側室,說不定私下跟錦衣衛,也有一定的聯絡。

主要是吏部尚書這個位置,手中的權力太重要了。

曆朝曆代中,皇帝最為擔憂的,就是官員之中的朋黨勾結。

而吏部尚書,是最容易造成這個情況的。

中低層官員們的前途,幾乎全部掌控在吏部手中,一旦吏部尚書有小心思,造成的影響,可謂是空氣巨大。

詹徽擔任吏部尚書也有不少年頭了,對於一些地方官員的情況,可謂是熟記於心。

聽到陛下說起太孫殿下的想法,詹徽心中不由拍案叫好。

“臣聞陛下所言,實為根治貪汙之良藥。”

“在臣這邊,見過太多的學子,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貪汙的道路,太孫殿下的話,幾乎是直指核心。”

“隻是這地方之上如何分權,還是要多多考慮清楚才是。”

朱元璋點點頭:“倒是目前已經有些眉目了,大孫所創辦的治安司,便就是奔著這個方式去的。”

“如今大孫正在巡查,正好也可以看看,現在這個法子到底有用無用。”

“若是有治安司在的地方,貪汙的現象大幅度的減少,那麼便可以開始著手實行了。”

“倘若即便是治安司介入,也未曾減少的話,那就得看看這貪汙之源,到底是從何處由來。”

“這樣,你先去寫個章程,也無須過高,先把縣城的定下。”

“把縣城的一些官員手中的權力,重新來一個劃分,詳細的指定出來。”

朱元璋交代著說道。

他要嚐試著對縣城的官員,進行一個改革。

看看假若一個知縣的權力,被分化之後,是不是真的有遏製貪汙的效果。

況且這個改革出來後,完全可以在大批的縣城先進行嚐試。

效果不錯,則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