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改製的消息,次日就在朝會之上被提了出來。
朱元璋按照之前大孫的意思,在南直隸地區,先行製定三分縣城。
即知縣,治安署,司法署。
這也就意味著,在南直隸地區,知縣不再享有判案權,衙役管轄權。
“就這般定下吧,眾位愛卿,可是有什麼意見。”
“隻管大膽的提出來,咱不會怪罪的。”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淡淡的說道。
然下方群臣紛紛擾擾半晌,卻無一人上奏。
大家都不是傻子,現在這奉天大殿上,太孫殿下都不在了,以陛下的暴躁性子,誰敢站出來反對呢?
哪怕這是錯的,也不能說啊。
說就是掉腦袋的活。
朱元璋見此,又道:“既然眾愛卿都沒意見,那這件事便就如此定下來吧。”
“詹徽。”
“臣在。”
“立即發布昭告,通稟南直隸地區所有縣城知縣,讓他們加緊建造治安署衙門,司法署衙門。”
“另行開啟考核,各地司法署,治安署衙門缺額,由通過考核候補官員補上。”
“臣遵旨。”
“茹瑺。”
“臣在。”
“治安署這邊的官員,就從兵部這邊走吧,你好生挑選一些不錯的苗子,莫要讓咱失望。”
“臣遵旨。”
隨著朱元璋一道道諭旨的下達,對於縣城的改製,就這麼直接定奪了下來。
按照吏部這邊的進度,三日之內,就要確定好名單,而後經過朱元璋的審查,便就直接下達上任文書。
在現在這個世道,有些事情,也就是朱元璋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所謂一人獨裁,便是這般道理。
知縣改製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京師城中。
許多錦衣衛暗線的說書人,也開始跟百姓們解說,這知縣三分的好處。
“我老早就覺得有些不對勁了,還是陛下他老人家厲害。”
“原本我還覺得沒啥呢,聽這說書先生這般一說,才發現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有些知縣啊,心黑得很,如此治上一治,也是個好事。”
“陛下當真是英明神武,一舉一動,都是為咱老百姓著想,生怕咱們給受欺負了。”
朱元璋坐在平安茶樓的雅間裏,聽著下邊大堂說書人的陳述,還有百姓們的叫好聲,笑得極為得意。
“這邸報呀,當真是個好東西,蔣瓛,你說咱以前怎麼就沒想到呢。”
“邸報一出,再讓說書先生好生講解一番,百姓們也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時候啊,那些個官員,總是想著自身的利益得失,就從來不為百姓考慮,即便是那些個學子們,又是一些什麼得性。”
“咱還記得,有次特意去了躺國子監旁的酒樓,暗中聽下那些學子們,可有什麼遠大誌向。”
“結果一個個的,都在談論哪裏富庶,哪裏的婆娘水靈,哪些地方刁民最多如何避開。”
“當時把咱給氣得,還要那科舉有啥用,讓這麼一群酒囊飯袋去從官,這不是禍害百姓嗎。”
朱元璋氣呼呼的說道,同時也說出了當年,為什麼要把科舉給停了的緣由。
蔣瓛在一旁聽著,聽到陛下的問話,遲疑了一下回道:“臣讀書少,對於這些不是很懂。”
“不過在臣看來,文官說好,不見得好,百姓說好,那就肯定是好了。”
“太孫殿下開辦京師邸報,應該也是想讓百姓們知曉,咱們大明對於百姓們的看重吧。”
“臣在錦衣衛多年,見過太多貪官,他們最喜歡的,就是行欺上瞞下之事。許多官,就是欺負著老百姓不識字,便就瞎說。”
“跟那些地主豪紳聯合起來,一起幹些蒙騙的事情。”
“現在有了太孫殿下的邸報,百姓們哪怕是不識字,也能聽說書先生去說,自然就懂了這其中的道理。”
朱元璋有些詫異的看向蔣瓛。
平日裏一天憋不出一個屁的蔣瓛,什麼時候也能說這般多的大道理了?
蔣瓛感受到陛下的目光,解釋道;“陛下見笑,臣方才有感而發,小時候家裏並不怎樣,當時的縣太爺,就是假借元人的告示,對我們進行欺瞞。”
“那個時候更難,那些蒙文,十裏八鄉都沒幾個能看懂的,元大人的蒙語,也沒人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