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 大地震顫,熱血上湧(1 / 2)

“決死的衝鋒……唉,事實上,在我的噩夢般的記憶中,這是最刻骨銘心、最……最像噩夢的一段……”

“不過……好吧,該的還是得,我沒辦法回避它……”

“投入第一波衝鋒的,是斯帕吉連。”

“騎兵團不設營一級建製,普通的騎兵團六個連,巴黎的老爺們青眼有加,給混合騎兵團多配了兩個連,攏共八個連——三個龍騎兵連,三個驃騎兵連,一個非洲獵騎兵連,一個斯帕吉連。”

“其中,龍騎兵是基幹騎兵,或曰騎馬步兵,每個連滿編一百九十人;驃騎兵、非洲獵騎兵、斯帕吉騎兵,則是純粹的騎兵,為騎兵中之精銳,每個連滿編二百人。”

“升龍留了兩個龍騎兵連,其餘六個騎兵連北上,即:三個驃騎兵連,一個非洲獵騎兵連,一個斯帕吉連,一個龍騎兵連。”

“到這兒,請容我多囉嗦兩句吧,不然……憋得慌。”

“法國是個相對缺馬的國家,軍用也好、民用也好,都必須從國外大量輸入馬匹,平時,騎兵團都是不滿編的——一般來,一個團隻有四個連,而且,平均下來,每個連裝備齊全的,僅有一百二十人左右。”

“每逢戰事,軍隊動員,都必須召集大批歸休兵回隊,並另行為他們安排馬匹——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因此,即便戰時,騎兵——團一級也好、連一級也罷,有時候也不是百分百滿編的。”

“譬如,彼時的西線戰場——歐洲戰場上,幾乎和山陽戰役同時進行的沃爾特戰役,我們的重騎兵部隊,就不是齊裝滿員的。”

“而遠東第一軍混合騎兵團,非但每一個連都齊裝滿員,還足尺加二——還加強了兩個連嘛!”

“戰馬亦皆為良駒,一水兒的阿拉伯馬,匹匹高大神駿——一眼看過去,就曉得是精挑細選過的。”

“這真不曉得叫我什麼好了——對普戰爭中,騎兵是能派上大用場的;而對中國——在越南戰場上,騎兵——成建製的騎兵,幾無用武之地啊!”

“這不是……倒轉過來了嗎?”

“巴黎的老爺們的奇思妙想,我這個的作戰參謀,確實是搞不大明白的。”

“當然,遠東第一軍混合騎兵團之所以能夠齊裝滿員兼足尺加二,除了有賴於巴黎的老爺們的奇思妙想,亦有賴於成軍較早——若法普戰爭爆發後再來組建遠東第一軍,恐怕就沒有為其配置一個‘齊裝滿員兼足尺加二’的騎兵團的可能了。”

“我曉得,我們這班前線的官兵對巴黎的老爺們的奇思妙想表示……困惑,巴黎的人——這就不止於‘老爺們’了,在巴黎,上上下下、男女老少,講起戰爭,那是人人慷慨、個個激昂,就連一個還未出師的鞋匠學徒都能對戰役戰術、進退得失揮斥方遒一番的——對‘我們這班前線的官兵’,亦有諸多的指責。”

“譬如,有不少人攻訐居伊上校的排兵布陣欠妥——‘投入第一波衝鋒的兵力,太少了!’而且,‘陣型不對!’”

“還有一種含蓄的法——‘派斯帕吉連打頭陣?別有心思啊!’”

“別有心思?什麼意思?是不是……斯帕吉連主要由來自奧斯曼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組成——都是***,所以,派他們連打頭陣,就是……專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去做炮灰、去送死?”

“真正莫名其妙!這種法,簡直就是……對法蘭西帝國的光榮戰士的英勇無畏的……汙辱!”

“這種無聊的法並不值得費更多的口舌去反駁,我還是重點談一談外界對於居伊上校排兵布陣的……誤解吧!”

“兩百名斯帕吉騎兵排成了三條橫向的線列,每一線列六十六或六十七騎,長度——亦即整個陣型的麵寬——大約在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米之間。”

“三條線列彼此前後間距約為十米。”

“這是一個標準的騎兵衝鋒的陣型。”

“批評者們批評的,就是這個‘標準’。”

“他們,山陽戰役的騎兵衝鋒,不同於普通騎兵衝鋒,情形特殊,目的特殊,但居伊上校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以致——”

“他們,山陽戰役的騎兵衝鋒,要承受遠較普通騎兵衝鋒為多的炮擊,因此,衝鋒的過程中,應以減少傷亡為第一要務,不然,傷亡過大,隊伍一定在中途崩潰,沒有成功衝陣的可能。”

“而標準陣型,密度太大,必然導致傷亡過大——如果衝鋒距離較短,我們的騎兵尚有承受這種傷亡的可能,可是,彼時敵我兩軍的距離,超過兩公裏啊!”

“還有,炮兵陣地被襲的情形已明了,即便不計射程的因素,中國人的大炮,也有著較十二磅拿破侖炮更強的毀傷能力——他們的炮彈的爆炸的威力,明顯超過了拿破侖炮的十二磅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