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 大地震顫,熱血上湧(2 / 2)

“標準陣型,同一線列,相鄰的兩名騎兵,彼此間距不過一米左右;前後兩條線列的間距,不足十米——一枚炮彈落在隊伍中,可以波及前後兩條線列四、五名甚至五、六名騎兵。”

“批評者們,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拉開間距!第二,拉開間距!第三,拉開間距!”

“拉開同一線列相鄰騎兵的間距!拉開前後線列的間距!直到——嗯,直到敵人的一枚炮彈隻能傷及我們的一名騎兵!”

“還有人,要進一步拉長整個陣型的麵寬——不必排成三條線列,排成兩條線列就好了!”

“在拉開左右間距的情況下,排成兩條線列,陣型的麵寬可超過五百米——是標準陣型的麵寬的三倍有多,而中國人的大炮再多,也是有數的,同時對如斯麵寬進行打擊,必定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聽到這個‘正確’的建議之後,我不由啞然失笑——照這樣法,叫整個斯帕吉連排成一條線列不是更好?如是,‘陣型’的麵寬可是超過一公裏了呢!如是,不是更加叫中國人‘顧此失彼’了嗎?”

“這些法,缺乏最基本的軍事常識——至少,不了解最基本的騎兵衝鋒的原則。”

“騎兵衝鋒——現代騎兵的衝鋒,有兩個最關鍵的要素,第一,密度;第二,陣型——密集而整齊的陣型。”

“兩個要素,缺一不可。”

“前者——隻有足夠的密度,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產生足夠的衝擊力!騎兵衝鋒,絕非單個騎兵的簡單疊加!後者,前者之保證——隻有保持陣型的密集和齊整,才能保證足夠的密度——亦即保證合力、保證衝擊力!”

“看看我們的騎兵的作戰‘流程’吧——”

“排成密集而整齊的線形陣列進行衝鋒,每條線列衝擊敵軍之後,並不像古代騎兵那樣陷入散亂的單兵混戰,而是強行頂著敵人的射擊或砍殺,以一條弧形的線路,快速撤離,重新結陣,再次整隊衝鋒。”

“如此反複,直到敵人徹底崩潰。”

“事實上,這種始終依靠整齊劃一的力量、密切配合的集體衝擊方式,能夠輕易擊潰任何傳統模式的騎兵——包括中國人的騎兵。”

“我們之所以在八裏橋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火力占據絕對優勢之外,騎兵亦居功甚偉——而我們的騎兵之所以能夠完勝中國人的騎兵,就是因為嚴格遵循了上述作戰原則。”

“當然,山陽戰役的騎兵衝鋒,並非騎兵之間的對決,可是,原則是一樣的,若真像批評者們的那樣‘拉開間距——拉開到敵人的一枚炮彈隻能傷及我們的一名騎兵的程度’——如是,就沒有陣型可言了!如是,‘線列’就不存在了!——沒有人有能力以那種間距保持線列!”

“除非……上帝親自下來整隊!”

“如是,衝鋒,就變成了人自為戰、騎自為戰!”

“在那種情形下,您認為,這個衝鋒,能夠持續多久?!”

“隊形為什麼必須是密集的?除了合力、衝擊力等因素之外,隻有足夠的密集——士兵們彼此的距離足夠的近,心理上也好,實際行動上也好,彼此才能產生足夠的支持和約束;這個距離若不夠近,這個支持和約束就會減弱——直至消失。”

“其結果,就是更快的放棄、更快的崩潰!”

“還有,為什麼必須排成前後三條線列?道理是一樣的——除了保證衝擊力的連續性之外,前後線列之間,彼此亦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持和約束:前排不亂,後排就不會亂;同樣,後排的存在,亦逼使前排保持隊形——麵對敵人的猛烈的炮火,整個陣型,就沒那麼容易陷入混亂,更沒那麼容易崩潰。”

“如果隻有兩條線列,這個‘支持和約束’,就太過單薄了。”

“至於對第一波衝鋒投入兵力太少的批評,更加莫名其妙了——彼時,祖阿夫營的路,隻走了三分之一,而沒有人指望著可以畢其功於一役,我們一共隻有六個騎兵連,第一波就全扔進去,之後咋辦?”

“好吧,無論如何,斯帕吉連的衝鋒,開始了。”

“細雨打濕了騎兵軍帽上的紅纓,隨著馬匹的縱送,水珠被甩了出來;雖然看不見太陽,軍裝上的銅扣,依舊閃耀著異樣的光澤。”

“更加耀目的,是他們屈肘持立在胸前的雪亮的馬刀。”

“地麵震動起來——不是中國人落在炮兵陣地上的炮彈的關係,而是——八百隻馬蹄整齊的踩踏著地麵,翻起泥漿,震顫著大地,也震顫著我的心靈。”

“我口幹舌燥,熱血上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