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兵鋒所向(1 / 2)

“‘等’,並沒有問題,問題是,中國人也會‘等’嗎?”

“我軍攻克山西之後,未返過身來,再度進攻北寧,而是將主攻方向由東路改為西路,北上宣光,其實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應該不太出中國人的意外——就算中國人一時念不及此,事到如今,他們也應該收到我軍進逼宣光的消息了,對我軍的戰略意圖,也應該做出正確的判斷了吧?”

“如是,中國人的正常應對,便應是由中路重鎮太原出兵,西援宣光——他們也應該想到,單靠越南人自個兒,必是守不住宣光的吧?”

“另一方麵,越南人更應有自知之明——一收到我軍北上的消息,就應該向中國人求援了吧?”

“不定,此時,太原的中國人,已經開拔了,正向宣光趕過來呢!”

“原則上,我們是非常歡迎中國人的到來的。”

“事實上,我軍劍指宣光,宣光本身,還不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圍城打援’,即,以宣光為餌,引誘和逼迫中國人離開堅固城池和有利地勢的庇護,與我軍進行野戰。”

“野戰不同攻堅,將軍和上校們有充足的信心,可在野戰中打敗乃至全殲來援的中國部隊——何況,根據之前的情報,中國人在北圻的部署,以北寧—山西一線為重點,太原的駐軍,大約隻有二千五百人左右。”

“山西的中國部隊,‘軒軍’四千,‘桂軍’四千,總共八千,依托堅城,猶無法堅守,何況區區的二千五百人?”

“更何況,這兩千五百人要打的,是野戰,沒有‘堅城’可以‘依托’啦!”

“當然,諒山還駐有數量不詳的‘軒軍’,但諒山距太原有相當的距離,且其間多為山地,遇上雨季,行軍愈加艱難,未必能夠給予太原及時的援助吧?”

“就算太原獲得了諒山的增兵,其赴援宣光的部隊的數量,無論如何,也超不過山西和北寧的吧?”

“所以,我軍百分百勝券在握!”

“‘圍點打援’幹掉了來援的中國人,宣光自然便唾手可得了——不戰而下都是可能的——這不必了;更重要的是,我軍將自此徹底確立對中國人的戰略優勢!”

“我軍既可以北上彙合吳鯤部,由雲南侵入中國本土;又可以再一次調整主攻方向,乘勝而東——中國人西援宣光既敗,其中路空虛,太原自然亦如宣光般唾手可得——不戰而下也是可能滴;之後,我軍的兵鋒,直插其東路之腰部,其北之諒山、其南之北寧,為我軍懸隔,既皆無法獨存,彼此又難以相救,則中國人在北圻的整個部署,就分崩離析了!”

“妙吧?”

“需要明的,將軍和上校們當然不會將以上戰略、戰役部署向普通士兵交代的——普通的下級軍官也未必能夠一一了解,而我,隻不過是一個列兵——‘普通士兵’中最‘普通’的那一種;我之所以可以在此對之侃侃而談,一來是‘馬後炮’——戰事結束之後,戰前的許多部署,就不再是什麼秘密了;二來嘛,我有一個特殊的消息源——我的連長菲奈斯上尉。”

“入伍之前,菲奈斯上尉是一位教師——哲學教師,在他的連隊裏,我是唯一一個能夠與之交流哲學問題的人——您也許還記得,之前,我過,‘我的戰友們大約連伏爾泰是誰都不曉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