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過後,一批批年輕官員跳了出來:“臣附議!”

“臣也附議!”

“附議!”

許多平時在衙門內隻能打打下手,給大佬們端茶遞水的官員此刻沒有得到大佬們的允許就擅自出列,在他們或驚或怒的眼神下朝著太後的那片珠簾拱手:“請太後允長公主殿下所請,科舉改製!”

文官武將兩個隊列都出現了一陣騷亂,因為...走出來的年輕官員越來越多。

三省,六部,翰林院,禦史台,國子監...

有些年輕官員未來前途光芒萬丈,有些官員碌碌無為隻能在衙門虛度光陰,但他們都選擇了讚同溫言的決定,越過其他穿紫披緋的官員,走到了中間,拱手相應。

放眼望去,仿佛滿朝皆是年輕人。

溫言冷冽的眼神稍微多了些柔和,負在身後緊握成拳的手也鬆了些。

這些官員,有些是他昨夜連夜送的信,而還有些是他完全沒有去聯絡過的。

也就是說,泱泱大唐,終歸還是有官員一心為國,看得見科舉改製的意義。

這就夠了。

珠簾輕響,一道美麗的身影出現在了台階之上:“科舉,大者登台閣,小者任郡縣,說到底,都是為了替朝廷選材,讓更多有識之士鎮撫天下。”

走出的李子卿朝著溫言點了點頭,又轉向了百官:“漢代興察舉,魏晉重門第,到了大唐,才真正給了寒門士子一條出仕的路,大唐以前,庶族與寒門子弟就算是有真才實學,也做不得高官,而到了大唐,才能通過讀書改變自身命運,諸位官員中也有出身貧寒之人,對此的感悟怕是要比本宮多些。”

一些官員確實有些恍惚,仿佛想到了年輕時的苦讀詩書,又想到了一朝中第時的心花怒放。

“但請諸位捫心自問,大唐開國一百二十餘年,如今的科舉,真的能讓寒門子弟一展所學嗎?一州之地取才不過數人,十之八九都是世家門閥子弟,寒門士子難到長安,當初創立科舉,便是為了打破那種世家豪門壟斷做官途徑的局麵,可如今的科舉,豈不是正在走上一條老路?世家子弟可得推薦,推薦者進入府學便可到長安應試,而寒門子弟卻要十餘年苦讀,又善於交際經營,才能有些機會,這...公平嗎?”

李子卿嘴角突然有了些嘲諷,她一揮廣袖:“本宮知道,哪兒有所謂的公平?但如今,就有一個機會!”

她的聲音漸漸高起來:“堂堂宰相,也在科舉閱卷時取士不公,數百寒門士子,心中鬱鬱跪奏宮門,這番景象,難道不是在告訴朝廷,科舉早已經處處漏洞,必須改製了嗎?”

李子卿突然看向之前說此舉不妥的那個官員:“大唐開國一百餘年,曆代唐帝確實未對科舉做過改動,但此一時彼一時,若盲目守舊,豈不是科舉製都無法出現?如今諸位托了科舉才能步步高升,卻要說改製不妥,豈不自唾顏麵?”

那個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寒門官員被李子卿這樣當著百官的麵指著鼻子訓斥,一時難堪至極,有心想要議論上兩句,但想著之前長公主殿下可是拿著劍砍過人的,事後還沒受懲罰...最終還是憋了口悶氣,通紅著臉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