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卿又看向另一位之前反對的官員:“矯枉過正?本宮經過宮門,見數百士子跪奏,才心有所感上書提議科舉改製,處處皆為寒門士子開路,為我大唐重新贏得寒門士子之心,何來的矯枉過正?還請這位官員當麵說來!”

哪個官員品秩不高,之前雖然叫囂的凶,也是看百官都在反對,此刻看到長公主殿下親自下場了,哪兒還敢說什麼?隻能喏喏不敢言。

李子卿的目光轉移開:“大唐科舉分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如此多的科目,能用在治國理政上的,能有多少?如今大唐內憂外患,外有吐蕃突厥虎視眈眈,內有災情連綿數萬難民流離失所,大唐需要的,是能治國理政,安民戍邊的官員,進士一科,以往重詩賦,可如今最重要的,是時務!廢其餘科,讓天下士子學學怎麼治國安民,難道是一件壞事?”

好歹是做了腹稿查了資料的,李子卿一番話說下來,臉不紅氣不喘,一時頗有威嚴,滿堂竟無人敢接口。

當然,如果說現在說話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飽讀詩書的官員們能找出一百個不重樣的理由來抬杠,尤其是禦史言官,人家就是靠抬杠討生活,可誰讓李子卿說的真有幾分道理呢?

後世人的眼光,專門應對眼下時代改進的政策,他們確實也有些心虛,因為這個改製,從本質上來說,還真是隻有好處...

當然,他們不敢頂嘴的最大理由,還是李子卿曾經在這大殿上砍過人,砍的還是三朝帝師,那韓大儒如今名聲在長安徹底臭了,現在還沒緩過來呢。

誰知道一會兒長公主殿下會不會又去把劍抽出來?沒見金甲武士看見明珠殿下發怒了都麵色一變退了幾步嗎?

公主好惹,一言不合就動手的公主不好惹,更何況...

百官把眼神投向了最前方的溫言,這兒還有個平時不開口,開口就咬人的宰相呢。

看看李子卿,再看看溫言,最後將目光從中央那些聽了李子卿話語,臉色潮紅的年輕官員們身上掃一遍,不少官員都有些感歎,如今的朝堂,確實是有些朝氣了。

自己當年是不是也曾經這樣固執過?哪怕有再多的反對聲音,哪怕是唐皇親自反對,自己也能麵紅耳赤的爭上一爭。

可如今怎麼就隻想平平穩穩了呢?

由不得他們多想,說完了一番話的李子卿朝著那片珠簾拱手:“還請太後下旨,科舉改製,功在千秋!”

台階下的溫言臉上的冷冽消失不見,他看著李子卿的背影笑了笑,仿佛看見了一抹光明。

他俯身拱手:“請太後下旨!”

冷眼旁觀朝堂爭論許久的太後終於開了口,她的聲音一如既往,充滿了從容和威嚴:“準奏!擬旨,以侍中溫言代中書令,依長公主李明珠所上書,改製科舉,今科科舉舞弊案查辦後,通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