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瓶梅這本書裏,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那便是孟玉樓的改嫁。孟玉樓先後改嫁了兩次。第一次是由南門外販布的楊家,改嫁西門慶,第二次是由西門慶家,改嫁本縣知縣的兒子李衙內。
孟玉樓第一次改嫁,是由一位叫薛嫂的媒人撮合而成。薛嫂,是位經常在西門慶家裏走動的媒婆。不做媒時,便賣些翠花首飾之類為生。跟西門慶比較熟慣,所以對西門慶家裏的情況熟得很。她見西門慶時是這樣說的:“……她男子漢去販布,死在外邊。她守寡了一年多,身邊又沒子女,隻有一個小叔兒,才十歲。青春年少,守她什麼!有她家一個嫡親姑娘,要主張著她嫁人。”
照此來看,孟玉樓的男人是意外死亡。西門慶跟孟玉樓第一次會麵時,兩個曾互相問到年齡,孟玉樓自言是三十歲,西門慶自言是二十八歲。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後,女子嫁人,通常都是十三四歲。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34年,專門發布詔書,規定男年齡十五、女年齡十三歲以上,就須婚嫁。宋代也延用這一規定。當然,比十三四歲大些出嫁的,也有,但相對比較少,通常也不過十六七歲。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孟玉樓的丈夫是在跟孟玉樓結婚十幾年之後死的。那麼,他們為什麼結婚這麼長時間都一直沒有子女呢?顯然,這一點極不正常。是孟玉樓丈夫的問題?還是孟玉樓自己的問題?不得而知。不過,孟玉樓嫁了西門慶之後,也沒有懷胎生子,再改嫁李衙內時,年齡是三十七歲,兩人好的如膠似漆,但也一直沒有懷孕生子。在書第九十一回,薛嫂跟陶媽媽拿了孟玉樓的生辰八字,請路邊一位算命先生測算時,那先生說孟玉樓“直到四十一歲才有一子送老。”如此看來,她這輩子也就隻有這麼一子。至於後來果然生沒生這一子?書中沒有再作交代。但這件事說明,有關孟玉樓生產的問題,沒有出在孟玉樓的身體上,而是出在她的“命”上。這命的問題,其實也不是她真有如此之命,而是作者給她安排了這樣的命。
作者為什麼安排孟玉樓到四十一歲才生子呢?仔細想想,便能明白,無非兩個原因。其一,這多半兒是為了前麵情節的需要,是為了她的這兩次改嫁,能夠做到無牽無掛;這樣,她的兩次改嫁,便能夠合理、合法,不受詬病。其二,是為了詮釋作者提出的,不作惡,便有福報的思想;孟玉樓在“酒、色、財、氣”,這四個方麵,都能做到不貪,理智,才能有這樣的福報。這便是作者著書的用心之處。
孟玉樓第一次改嫁,除了沒有子女牽掛,青春年少,這兩件自身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那便是“她家一個嫡親姑娘,要主張著她嫁人。”這位楊姑娘為什麼要主張著孟玉樓嫁人呢?按薛嫂對西門慶的說法是這樣的:“這婆子守寡三四十年,男花女花都無,隻靠侄男侄女養活。這婆子愛的是錢財,明知侄兒媳婦有東西,隨問什麼人家她也不管,隻指望要幾兩銀子。大官人家裏有的是那囂緞子,拿一段,買上一擔禮物,明日親去見她,再許她幾兩銀子,一拳打倒她。隨問旁邊有人說話,這婆子一力張主,誰敢怎的!”這位楊姑娘,顯然是楊家最年長者,代表著家族勢力,她的權威性,是受當時法律保護的,這種情況下,她就可以代表楊家的主事人出麵。另外,她敢主張孟玉樓這位侄兒媳婦出嫁,說明當時年輕寡婦改嫁,也是受法律允許和保護的。否則,她不會這麼理直氣壯的兜攬這件事情。當然,楊姑娘竭力主張孟玉樓改嫁,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得到錢財。這一點,是她從自己生存的需要出發,考慮的。她丈夫早逝,無兒無女,隻靠侄兒侄女養活,如今侄兒死了,自己再伸手向跟自己情況相似的,也是守寡的侄兒媳婦兒孟玉樓要錢養活自己,顯然很不現實,她不僅張不開嘴,也伸不出手。縱使能張開嘴,也伸出手,恐怕也要被親戚、鄰居恥笑。所以,從現實考慮,她隻有主張著孟玉樓改嫁,才能從中以家長的身份得到一份禮金,以解決自己在養老問題上的窘境。這是由當時殘酷的現實造成的!前文中,在講到潘金蓮的故事時,也曾提到,潘金蓮父親早逝,由於家裏生活困難,為了生活,潘媽媽在潘金蓮九歲的時候,便把她賣到王招宣府去當婢女,後來,在潘金蓮十五歲時,王招宣死了,潘媽媽又去把潘金蓮爭出來,三十兩銀子轉賣給張大戶。賣兒賣女,本就是無奈之舉!潘金蓮先後被潘媽媽賣了兩次,都是潘媽媽為生活所迫的舉措。可能正是如此,之後,我們會看到,潘金蓮在西門慶家裏得勢以後,對潘媽媽的到來,一向都表現的沒有熱情,甚至有些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