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武鬆在武大家為啥不歡而散(3 / 3)

第三步。直接動手。先把手放在武鬆的肩頭,接著把自己喝了半杯的酒遞給武鬆讓他喝。語言上借撥火,進一步向武鬆挑明自己的意思。終於,武鬆實在裝不下去,也忍不下去。把酒潑了,把潘金蓮一推,口裏說:“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發的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傷人倫的豬狗!嫂嫂休要這般不識羞恥,為此等的勾當,倘有風吹草動,我武二眼裏認的是嫂嫂,拳頭卻不認的是嫂嫂!”最後,“婦人吃他幾句搶得通紅了麵皮,便叫迎兒收拾了碟盞家夥,口裏說道:‘我自作耍子,不直得便當真起來。好不識人敬!’收了家夥,自往廚下去了。”這一回合,潘金蓮的想法跟武鬆徹底挑明,兩人從行為和語言都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不歡而散。

待武大回來,潘金蓮惡人先告狀,說武鬆:“見前後沒人,便把言語來調戲我。便是迎兒眼見,我不賴他。”事情到此,武大雖然明確說自己不信潘金蓮的話,但事情已經被潘金蓮擺在明麵上,武鬆若想保持自己的清白,除了離開武大家,似乎再無別的辦法。所以,便跟哥哥告辭離開了。

通過這段故事,我們能夠看明白以下幾點。

其一,作者對潘金蓮的性格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揭示。從性格上看,潘金蓮是個把“情”欲放在第一位的人,錢財、感情,這兩樣東西,在她眼裏都不算什麼。同時,潘金蓮又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撩鬥”武鬆不成,立刻便翻臉,把事情反著告訴武大,讓這件事再無回旋的餘地。最後導致,她跟武鬆不僅做不了情人,連親人和朋友也沒得做。可見,她又是個做事情根本就不計後果的人。這幾點,在潘金蓮以後的處事中表現的越來越明顯。從人生上看,這部分內容讓我們對潘金蓮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她身上的惡毒,並不是生來就有的,這部分展現出的那一絲潛藏在心底的溫存,便是說明。從這段故事,我們知道,她也在向往著美好的人生,也想努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正常而精彩,可惜,這隻是曇花一現。

其二,作者對武鬆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做了更豐富的展示,讓我們在看到武鬆英武那一麵的同時,還看到了他那普通人的一麵。他也會體貼女人,交好鄰居,關心大哥,愛護嫂嫂。所以,武鬆的性格裏的那種粗中有細的特征,在這裏表現的異常清晰。通過這部分,讓我們對武鬆這個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知道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心思細膩,並非一個莽夫粗漢。可見,作者在創作人物時,是立足於生活實際,而並不是憑空捏造,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這相比較《三國演義》、《水滸傳》裏的人物塑造,顯得更生動鮮活,更接近真實的人。

其三,通過這段故事,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人的理想跟現實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理想,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麵前,常常是無能為力的。潘金蓮的理想是能夠找到一位像武鬆那樣英武的如意郎君,可現實是她隻能跟醜陋不堪的武大做夫妻。武鬆的理想是能看到大哥武大過上夫唱婦隨的美好生活,潘金蓮能夠給大哥武大一個溫馨如意的家庭。可現實是大嫂潘金蓮偏偏對武大不滿意,偏偏喜歡上了他。所以,他眼看著大哥的後院要起火,卻又無能為力,隻能幹瞪眼,束手無策。武大的理想是能跟兄弟武鬆親親熱熱的生活在一起,過上一種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可現實是潘金蓮跟武鬆不能和諧相處,讓剛剛看到一點兒起色的家庭,瞬間破裂,最後兄弟分離。

總之,武鬆在武大家這段短暫居住的日子,能夠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情冷暖,對我們認識人和認識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很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本篇完,請接著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