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武鬆在武大家為啥不歡而散(2 / 3)

如果我們再聯係潘金蓮在沒見到武鬆之前,她在跟武大過日子時,對武大總是惡語相加,一副破罐子破摔的輕浮表現,跟如今她見了武鬆,這一副溫良賢惠的嫂子、或者妻子般的表現,對比著來看,就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思考,如果潘金蓮當初嫁的是個武鬆這樣的英雄!之後,還會有後來那麼惡毒的表現嗎?

這樣思考以後,我們可能會驀然發現,潘金蓮見到武鬆後的這個異常表現,也許正是作者有意讓我們看到的,潘金蓮本來應該有的樣子!是那個可惡的社會,把她整個人生和人性都扭曲了。

所以,這既是潘金蓮整個人生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是潘金蓮人性的一次回光返照。

從此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見過如此賢淑的潘金蓮。

麵對這樣的嫂子,武鬆的表現也叫我們驚訝!他先是“取些銀子出來與武大,買餅鏾茶果,請那兩邊鄰舍。”之後數日,又“取出一匹彩色緞子與嫂嫂做衣服。”

這兩件事,一個是幫哥哥武大交好鄰居,想讓哥哥一家能夠有一個安然的居住環境。武鬆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考慮到自己的生活飄移不定,遲早都會離開哥哥一家,之後怕不能一直照顧他們,提前為他們的將來做些準備。這件事,一方麵表現了武鬆對武大的感情之深,用情之切;另一方麵又表現了武鬆雖是打虎英雄,性格貌似粗糙,卻還有非常精細的一麵。這一點,對《水滸傳》裏的武鬆形象,有了進一步的拓展。讓武鬆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和接地氣。讓我們知道,武鬆不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打虎英雄,也是一個能識人間煙火氣的普通人。

另一件是向嫂嫂潘金蓮示好。武鬆的這一行為,一方麵可以理解為是對嫂嫂表達敬意,是對嫂嫂無微不至的照顧表達感謝;另一方麵,也是對嫂嫂這一年輕女人表達自己對她處境的同情和理解。且看作者讓武鬆給嫂嫂的緞子並非一般的貨色,而是“彩色”的。可見,這是他精心挑選的,是花了好多心思的。知道,年輕的女人愛美,愛漂亮的衣裳,所以才特意買了彩色的衣料給嫂嫂。以滿足嫂嫂的愛美之心。武鬆為什麼如此花心思討好嫂嫂?當然並不是看上了嫂嫂的姿色,而是苦心在幫哥哥武大討好嫂嫂。是覺得嫂嫂嫁了哥哥武大這樣一個男人,有點委屈,想盡力幫著補嚐一二。想借此進一步拉近哥哥嫂嫂的關係。這心思,實在細膩的很!這讓我們不由的會想,武鬆若娶了潘金蓮,這小心思一用,肯定會把潘金蓮哄得暈頭轉向,隻會一門心思的愛他,分不出別的心思去想別人了。

接著,作者便開始精心描述武鬆離開武大家的那一日。時間是武鬆搬到武大家一個月出頭的時候,節令是十一月一個“朔風緊起,彤雲密布,大雪紛飛”的日子。一大早,“武大被婦人趕出去做買賣,央及間壁王婆買了些酒肉,去武鬆房裏簇了一盆炭火。”然後,就“獨自冷冷清清的立在簾兒下,望見武鬆正在雪裏,踏著那亂瓊碎玉歸來。”

這是潘金蓮的準備工作,做的非常充分,隻待武鬆回來,實施她對武鬆的“撩鬥”。

第一步。武鬆近門,潘金蓮先是“推起簾子”,接著問:“叔叔寒冷?”再是伸手要接武鬆的氈笠。見武鬆不受自處,便說:“請叔叔向火。”這第一輪試探,全部都是問寒問暖的“小意兒”。完全是一個在家一心等丈夫歸來的賢妻的表現。

第二步。跟著,潘金蓮“早令迎兒把前門上了閂,後門也關了。卻搬些煮熟菜蔬入房裏來,擺在桌子上。”接著,便開始一步步的實施她的“撩鬥”計劃。行動上,先是勸武鬆喝酒,然後是自己陪喝,到後便故意鬆了衣服跟頭發,吸引武鬆。語言上,先是勸酒,接著便提,聽說武鬆在外麵養著個唱的,到後就貶低武大。這時候,潘金蓮的“撩鬥”越來越明顯,武鬆也從最初摸不著頭腦,漸漸明白了潘金蓮的意思。但礙於情麵,不好發作,一味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