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露一手”之後(2 / 2)

少年搖頭。

“他過來準備招生兩個學生過去,去他們學校讀大學!免費!帶全額獎學金!”

少年聳肩,並沒有將之與自己關聯起來。

直到當天晚上,躺在床上,睡思懵懂間,腦海裏忽然如晴天霹靂一樣閃過一個靈感!朱盛庸猛地坐了起來。

這是一間3.3米長、3.3米寬的房子,這也是一個四口之家的家。四口人蝸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裏,在當時並非特例。

跟那些住石庫門、老弄堂的上海人相比,他們算好的。至少這10平方米的家,安在一幢四層樓內。

在蓬萊路,這幢四層樓,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雖然共用廚房,好歹有抽水馬桶,不必每天早晨捏著鼻子倒馬桶。

父母是尋常雙職工,母親在電鍍廠當出納,父親在同一個電鍍廠當送貨司機。母親平和溫柔,父親英俊暴躁。

家裏有一個在上海中學讀書的聰慧異常的哥哥。

自認為資質平平的朱盛庸,最自得的,是他的“勤能補拙”思想。勤奮努力,勤奮思考。

這夜深人靜的時刻,少年又思考上了。

招兩個!帶全額獎學金!的學生去美國讀大學!

一時間他熱血沸騰起來,思緒飛速盤算。

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對他來說並不容易,要是他另辟蹊徑,聯係上今天來考察的外國校長,保持書信往來,是不是就可以挑選他去美國讀大學了?

隻要能拿到外國校長的通訊地址,他絕對有信心不斷給對方寫信,哪怕對方像長腿叔叔一樣不回信。

早在讀七年級的時候,他就不斷尋找用英語寫信的機會。他給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寫信,給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寫信……而且,還收到過回信!

一個來自“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交流處”的包裹通知單,在某一天被投遞在他們家的信箱裏。那個包裹裏,足足塞了三十幾本德語及英語書籍。

就是因為他在給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信中,問他們是否有適合初學者看的德文書單推薦給他。

德國領事館寄來的書和雜誌中,有一本德國刊印的《世界青年》雜誌,裏麵錄了一些渴望擁有國際筆友的人的姓名和地址。

朱盛庸從中挑了一個法國加萊的,一個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當筆友。其中,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那個國際筆友,是一位天主教徒,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婚禮公證員,很積極地給他回信,並且熱衷於在信中跟他討論國際形式。

寫信……需要地址和收信人信息!

放學路過校門口時,特意看了一眼告示黑板。他倒是看到了“歡迎雷馬坡大學羅伯特斯科特校長蒞臨我校”一行字,可全是漢字。身處閉塞的環境裏,身邊沒有一個在美國的親友,他該如何知道雷馬坡大學的地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