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新原查訪
一
在張劍峰的辦公室,黃雲奎說:“我昨晚看到的那個死者照片,這個人好象我以前在豐源建築工地認識的一位打工者,他叫侯敬安,家是新原郊區的。”
“他叫侯敬安?”
“是的。”
“他今年多大歲數?”
“四十歲吧。”
“家都有什麼人?”
“這個不知道。”
“你認識他是哪年,說說具體情況?”
“這是五年前的事。我下崗後,便開始在一些建築工地打工,細點說因頭腦靈活,能寫會算。豐源那個工地是我親屬許老總開發的,他叫我去是幫助管理,比方工地進料了,用料了等等,還有工地一些雜事了等。起早貪黑費時間,但不是從事體力勞動。在工地中,我認識這個叫侯敬安的人。他雖是個力工,可這個人既能吃苦,幹活還有道,知道的事比別人都多些。夜裏他們都住在工棚中,我是住在門衛室的裏邊,和我住在一起的還有一人,也是管理人員。夜裏沒事時,我便湊到那些住宿的工人們中間,看他們打撲克、下象棋。有時坐在工地的水泥板上,聽大家閑扯,還有各地的新聞。侯敬安就是能扯的人之一,他說的有時都沒邊,你不信,他說的頭頭是理,信吧,你又沒見到。咱北方是季節活,一到上大凍,外麵的水泥徹磚活就停工了,直到來年開春。所以。到了冬天,工地隻留幾名管理人員和打更的。自然,力工們全回家。那個工地是跨年度工程,我在豐源那個工地幹了一年半,第二年侯敬安又來了,我因家中事多,媳婦有病,孩子上學顧不過來,便辭去那裏的工作,回到了東山。後來,在東山市一些企業打了一年多零工。在東山時沒事便到公園前的古董地攤上和那裏出攤的人閑扯,他們說下鄉能收到一些古舊東西。有個姓穀的人一年要下鄉走幾次,有一次他下鄉,我和他湊熱鬧,他下鄉收到一個鐵壺,僅花了一百元。後來我看他賣給外地一個古董商,給了他三萬元。直到現在我明白了,原來那個壺,是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小寶鼎。我見收購這些古舊物這麼值錢,別說天天收,象這樣的一年收到一個全年什麼也不用幹了。於是,買了一些研究古玩的書,沒事時便跑地攤和古董店,主要是學知識。後來,便騎摩托車下鄉收購古玩字畫和一些老東西。包括老郵票、布票、糧票、證券、小人書,還有文革中的像章,五十年的有標誌的瓷器。例標有‘人民公社好’、‘三麵紅旗萬歲’、‘大躍進’或名人繪畫的茶壺,收時幾元錢,我都可賣到一百多元。好了,講多了。”黃雲奎對收購古董已入迷了,沒有細問他這些事,他倒自己刹不住閘了。
張劍峰笑了:“看來,黃老板對收購古董太癡情了。你離開豐源那個工地,以後又見到過侯敬安嗎?”
“沒有,一直沒。也許他還在許老總手下的工地幹呢。”
“怎樣找到許老總?”
“我有他以前的電話號,我想他不會輕易換號的。”
張劍峰記下了許老總的電話號。
黃雲奎走後,張劍峰立即聯係許老總,許老總說,他近幾年一直在新原搞房地產開發,現在新原有一個工地搞建築呢,到那裏就可以找到他。
“陸雨林,我們去新原。”
還是由陸雨林開著那輛黑色普桑車,他們奔向新原。新原離東山市有一百六十公裏,不過高速公路好走,很快也會到的。
下午,他們來到新原,已過飯時,他們在一個小吃部隨便吃點什麼,然後按許總說的工地地址,在一個臨時建的板房中找到了許總,他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有些禿頂,很胖。張劍峰亮明身份,說明來意。
“你說的這個人,我不認識,因工地工人很多,全是臨時工。我讓工長幫你查一下。”許總說。
“好,先謝謝你,給你添麻煩了。”
“不必客氣。”
隨後,許總叫來了工長,張劍峰拿出古墓中的死者照片,工長看了看說:“這個人象是侯敬安。他原在我們這個工程隊幹了三年多,可近兩年沒有來,也許到別的工地了。”
“他家住在哪?”
“我看過工人登記表,他家就住在新原西郊柳明村,幾組不知道。不過那裏近幾年也被擴建城市征地了,能不能住在那裏不敢說了。”
“誰去過他家?”
“沒人去過。”
“這個人有什麼愛好?”
“沒有發現。不過對古東西很感興趣。”
“你說說具體情況。”
“好象是大前年,他和兩名工人建房挖地槽時,挖到一個古墓,裏邊有些破壇了,還有些古銅器,玉件,他們幾個人分了。事後說侯敬安有路子,將那些東西賣好幾萬呢。”
“有這事?”
“是的。”
“現在參與挖到古墓的人還有人在這裏幹活嗎?”
“沒有。第二年這三個人再沒有來。”
“他們是哪的,叫什麼名?”
“你等一下,我打電話叫辦公室的人查查老賬。”
工長打了手機,十幾分鍾後,一位女子給他回音。
“張工長,另兩個人,一個叫孫富,家是東山市西河村,另一個叫韓德生,就是新原西郊柳明村人。”
“好,謝謝你。”
隨後,張劍峰決定去西郊派出所調查韓德生。
“張隊長,我們不急於找死者身源了?”
“不,在掃外圍的同時,也就在查死者身源。如果死者真是侯敬安,這個韓德生有可能是他的同夥,我們先到西郊派出所,讓他們一麵幫助我們查清侯敬安,一麵調查韓德生,如果真是他的同夥,就先將他控製起來。”
二
二十分鍾後,他們來到新原西郊派出所。這是所兩層小樓,位於西郊路邊,有一個獨立的院落。在所長室,張劍峰向所長王發臣說明來意,王發臣立即叫來一個叫李夢陽的年輕民警,柳明村是他的責任區。原來侯敬安和韓德生都是柳明村的,一個在一組,一個在七組。
李夢陽說:“侯敬安,今年四十歲,農民,因是郊區,多年是以種蔬菜為主。他有一個十多歲的男孩正在上小學,妻子叫王一靜,也是農民。不過前幾年,一組被城建征地,他們的菜園子已經沒有了,政府給了他們合理的補助,生活不成問題。侯敬安這些年大多在一些建築工地打工。可是,前年在家期間,卻在當地兩次酒後毆打他人,兩次被拘留。自去年,他家屬說他不再那麼喝酒了,現在外地打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