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2 / 3)

五個人選定下,荀貞又道:“下邳、東海諸郡新得,軍政事多,無法時刻留意此巡察事。我意再擇一人,為我總攬之。……卿等以為文直如何?”

文直是文聘的從父,早年曾在潁陰為縣吏,因與荀貞結識,後歸南陽,荀貞起兵後,他領了壯士六百餘人來投,荀貞先以他為別部司馬,後轉文職,其人博覽經籍,溫文謙雅,年長之故,深通世情,做過縣吏,且熟政事,用他來做總攬,確是再合適不過。

戲誌才、荀彧、荀攸諸人皆無異議。

荀彧道:“君侯自入府至今,連日多忙於兵事。州府吏員半空,許多職事無人署理,短日尚可,久則政滯,不如幹脆趁此機會,先把州府吏職的缺額補上?”

荀貞雖有革除陶謙舊弊,行施新政,以恢複徐州元氣的宏遠打算,但軍事是政治的基礎,在把受降、布防、改編或裁撤降卒以及檢查收納州府軍資等諸事辦完之前,他一時卻還真是顧不上處理政務,好在有荀彧等人在,這才沒用耽擱住州中的日常行政。

不過話回來,盡管荀貞這幾都沒有怎麼處理政事,可對州府吏職中缺額的填補人選,他卻不是沒有想過,已經有了一個粗略的人選名單。

見荀彧此時提出這個議題,荀貞也就不再拖延此事了,道:“也好,早點把缺額補上,各任其職,文若你也就可以輕鬆一些了。”

“州府裏的部郡國從事現尚存兩人,餘則掛印。這幾日,我與府吏交談,特別是聽別駕與治中對這兩人的評價都不高,雖非貪鄙之徒,懦而不明,亦非稱職之人。既然君侯已經定下了行察各郡國的人選,那剩下的這兩個部郡國從事要不要調任它職?”

“部郡國從事”,是負責監察州部中各郡國不法行為的州府從事。

徐州共有五個郡國,所以州府**有五個部郡國從事,每人負責一郡。

荀貞在入城當,便在堂上見過那兩個剩下的部郡國從事,通過簡單的幾句對談,當時就覺得他兩人唯唯諾諾,沒有剛直之氣,必定不能勝任此職,所以這回在選人行察各郡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用他二人的打算。聞荀彧這麼一,荀貞當即同意,道:“可以。把這兩人調走,將位子騰出來,給徐宣他們五人來坐。”

“是。隻是,請問君侯,文直該如何安排?”

州府裏隻有“部郡國從事”,部郡國從事直接對州長吏負責,在與州長吏之間卻沒有什麼別的上級,所以,荀彧問荀貞文直如何安排,也就是在問,該給文直一個什麼名號職銜。

“可以文直為右部郡國從事。”

右者,尊也。“右部郡國從事”,意思便是位在不郡國從事之上,是他們的上級。

荀彧應道:“諾。”

荀貞之所以會想到在部郡國從事之上,給他們設一個總攬各郡國糾舉事的上級,不隻是因為他近期會很忙,可能不太顧得上此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為了長久的健康的發展,荀貞想仿照朝中的禦史台,給自己這個“朝廷”設立一個獨立的監察機構。

他目前已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首先就是設“右部郡國從事”職,總管對郡縣吏、地方豪強等政、民事方麵的監察,其次,再設一個機構,主管對軍隊內部將校、軍吏們不法事的監察。

借及設“右部郡國從事”職之機,荀貞把自己的想法出,問戲誌才等人的意見。

戲誌才等人皆表讚同。

軍隊中其實本是有負責軍法事的軍官的,名為“軍正”。荀貞軍中的軍法一直都是由趙雲的同鄉夏侯蘭總管的。但是,隨著荀貞已不單單隻是軍中的主將,而且他還已經是地方的長吏,並且現下他已有一州之地,那麼,他就有必要在政治高度上再設一機構,以政馭軍。

戲誌才問道:“君侯可為此機構定下名稱了麼?”

“我意名之為‘校軍’。此職不入州府,而是置於我的幕府。”

“校”者,查驗、修正之意也。“校軍”,意自便是察正軍中。

荀貞身為行建威將軍,可開幕府,所以他現在不但有州府,還有幕府。州府吏員是為他治理州政的屬吏,而幕府吏員則是為他管理軍事的屬吏。

並且,除此外,他作為潁陰侯,又有家臣,隻不過家臣主要是為他處理侯府內事的,不能公開參與軍政諸事,所以對公事的影響不大,——徐卓此前就在他的侯府裏任過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