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1 / 3)

荀貞入府當日,先令斬曹宏,繼行文告安州中。

這兩件事,趙昱和王朗當就辦好了。

曹宏的人頭掛在城中街亭示眾,王朗親寫的文告下達各郡縣。

次日,州府吏、郯縣吏掛印綬而去者近半。

文告傳達到各郡縣後,各郡縣長吏還印綬而自辭的亦近三分之一。

戲誌才因笑與荀貞道:“昔朱文忠為冀州刺史,冀州的郡縣令長聞他渡河將至,解印綬去者四十餘人。今將軍入府,一檄傳下,州為之淨,更勝文忠之威矣!汙濁既除,河海頓清。”

朱文忠即是朱穆,“文忠”是在他去世後,由蔡邕和他的門人私下給他的諡號。

漢家製度,有爵為侯者才給予諡號,便是貴為太子,因無侯爵故,死後也不能得諡,所以,普通的士民或者吏員在去世後是得不到公諡的,尤其較之前漢,本朝在諡號的給予數量上更是大為減少,前漢計共給出了千餘諡號,而本朝除掉宗室得諡者以外,百官去世後能夠得諡的至今總共也才四五十人,隻有前漢百官得諡人數的十分之一,公諡既少,本朝的風氣又是崇尚名節,士人多看重身後的名聲,故而,“私諡”雖因不是“出自上”而為很多時人,比如荀爽,認為不合禮法,然自中興以來,卻盛行不衰,便是朝中的高官也會參與到其中,比如陳寔去世後所得的私諡“文範先生”,就是由時任大將軍的何進與陳寔的門人共同擬定的。

朱穆是順帝、桓帝時的名臣,剛直正道,誌除宦官,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餘財,為時人敬仰,因此在他去世後,蔡邕便和他的門生為他擬了“文忠先生”這個諡號。

桓帝永興元年,黃河發大水,百姓荒饉,冀州盜賊尤多,因擢朱穆為冀州刺史。他一向名聲清厲,聞他渡河北來,冀州的郡縣長吏們自知有過,肯定會被他彈劾,所以四十多人掛印自去,他到州後,果然彈劾諸郡,沒掛印自去的那些長吏中以致有因此自殺的。

戲誌才拿朱穆任冀州刺史時的故事,來比擬荀貞當下,自是大大的讚揚。

荀貞對此沒什麼喜悅之情。

他歎道:“州府半空,郡縣去者數十,一州之內,區區五郡,不意貪濁殘民者竟會有如此之多!由此可知,徐州百姓這幾年都遭了多大的罪!贓吏易逐,士民被傷的元氣卻不好恢複啊!”

得了郯縣後,荀貞即傳文給廣陵,把荀彧等人大多召了來。

這時,荀彧在側,他道:“士民的元氣雖不好恢複,然好在君侯已掌州,隻要施政得當,愛惜民力,徐徐為之,總有把這元氣再恢複過來的那一。”

荀貞點頭道:“文若所言也是不錯。”沉吟片刻,又道,“我聞諺雲:駑馬戀棧豆。今諸郡縣掛印綬去者雖然為數不少,可我擔心,會不會還有貪濁之輩心存僥幸,戀棧不去,……誌才、文若、公達,我意揀數明察幹練的良吏為我行察郡縣,糾舉不法,卿等以為如何?”

荀彧等人俱道:“正該如此!”

荀貞道:“徐寶堅秉性直亮,呂定公清身奉公,史諾精諳律法,李續篤實謹厚,此四人可以用之,而州有五郡,卿等以為還有誰適合負此重任?”

徐寶堅,名徐宣,廣陵海西人,與參軍司馬陳矯齊名郡中,為荀貞招用,現為他門下吏。呂定公,名呂岱,廣陵海陵人,荀貞到廣陵上任時,他就已是郡吏,被荀貞用為兵曹史。

史諾、李續兩人不必多講,都是荀貞昔年在西鄉時的舊人,兩人都學過律法,適合行巡察之事,這麼些年跟在荀貞身邊,曆練也已足夠,此次攻徐,他兩人和宣康、岑竦等各監廣陵一縣,雖無戰功,亦有安內之勞,而今戰勝得徐,也是該到論功行賞、給以重任的時候了。

荀彧道:“陳/元龍兄弟皆有名州郡,以彧淺見,似可從中擇之,選用一人。”

聞得荀彧此言,荀貞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

徐宣、呂岱是荀貞為廣陵太守時的屬吏,史諾、李續則是荀貞早年在西鄉時的舊人,這四個人選很合適,既不忘舊人,又擢用故吏,既有荀貞的鄉人,又有徐州本地的士人,在政治上平衡得很好,但是,卻少了一點:沒有新近立功之人。未免會顯得荀貞有些“任人唯親”。

所以,荀彧建議從陳登的兄弟中選一人來任此職。

荀貞當即同意,道:“吾聞元龍有同產弟名應,現居淮浦家中,未曾出仕。我這就傳文與之,召辟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