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感歎道:“中尉把從各家借來的糧食分了三成給相府,用以置辦粥棚、賑施流民。流民這些吃的飯可以用的就是彼等各家之糧,而在此次亂中,這些借給中尉糧食的各家無一受損,隻有不肯借糧的楊家破門亡家,……,一念之仁,必有後報也。”
到的前堂,劉備吩咐簡雍、關羽、張飛留在廊上,自脫去鞋履,登堂入內。
楊家昨夜被滅門的消息,荀貞是最先知道的。
消息送來時,他還沒有起床,聞得後他表麵上作出驚詫萬分的樣子,實際上卻是一點也不驚奇。於外人看來,這件事是流民作亂,而荀貞自家則知,這實是邯鄲榮的“傑作”。
卻是昨夜在席上,邯鄲榮在酒宴的間隙裏請他更衣。
在廁間,邯鄲榮對他道:“榮思得一計,可滅楊家。”
荀貞問之。
邯鄲榮乃把打算全盤托出,道:“於今縣外聚了流民上萬,榮以為可借流民之力滅掉楊家。君如同意,榮現在就遣奴客潛去縣外,混入流民中,散播楊家的儲糧堆積如山,挑動他們作亂攻之。”
聽完邯鄲榮此計,戲誌才早前對邯鄲榮“剛健敢為”四個字的評價浮上荀貞的心頭。本以為邯鄲榮為募集糧食而捕拿了兩個邯鄲縣的豪強族長已是剛健敢為了,今聞他獻計,才知他還能更加得剛健敢為。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這是前漢宣帝教訓他那個“柔仁好儒”的太子的話,治國應該是儒家之王道與法家之霸道雜用之,不能全用儒家的仁,在這個亂世已經到來的時代做人、為吏也應該如此。“仁義”該當有,可該狠辣的時候也得狠辣。如果一味用仁義,那麼就將重蹈宋襄公的覆轍,為後人笑。
荀貞在西鄉時就敢下辣手誅除第三氏,並在任潁川郡督郵時大舉逐、捕郡北的濁吏和不法的豪強,本身就是一個“霸王道雜之”的人,更重要的是,為避免在皇甫嵩調離冀州後陷入危險的境地,他已經起了要先滅掉楊家與王當之念,對邯鄲榮提的這個計策自然沒有什麼抵觸。
邯鄲榮得了他的許可,遂暫離宴席,從家中養的死士賓客裏選了幾個口才便利、善能言辭的,麵授機宜,遣他們潛行出城,去挑動流民作亂。
原本荀貞以為,此事不會辦成得這麼快,就算再快估計也得等個兩三才能見到成效,隻是沒有想到隻一夜的功夫這件事就辦成了。
今早得到消息後,他立刻起床,離開陳芷的美人溫柔鄉,趕到前堂,邯鄲榮已在堂中等他。
邯鄲榮難掩喜sè,見堂上隻有他倆,沒有外人,道:“昨夜裏才遣人出城,未料到今早楊家已滅!”
“公宰,你功德無量!”
“啊?中尉此話何意?”
“昨夜遣人出城,今早楊家已滅,這明什麼?”
“這明……。”
“這明縣外的流民早有作亂之意!你派人出縣是適逢其會,所以才能一夜之間就覆滅了楊家!要非你拋出楊家這個香噴噴的餌食,……,上萬流民啊!弄不好他們就要攻我邯鄲縣城了,至不濟也會搶掠四鄉,使鄉亭的百姓受害。”
邯鄲榮恍然大悟,這才想通了為何會能在一夜間就滅掉了楊家。
想來也是,他派出去的那幾個人即便再能會道,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裏就動數千流民,這隻能明早在這之前流民中就有人在組織準備作亂了。
荀貞跪坐到案後,鋪紙磨墨。
邯鄲榮問道:“中尉這是要做什麼?”
“我要傳檄各縣,命各縣加強防備,以防各地的流民再生事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