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莊郵局的由來
牛莊,原是遼河在渤海的入海口,曾為大海港,後因遼河淤塞改在營口入海而失去了海港的優勢。英國人便強行把營口港當成牛莊港,因而當時牛莊的郵政機構實際上是設在營口。1878年,大清海關在營口設立了書信館,1897年開辦了東北三省唯一的郵局——牛莊郵局,經營東三省的郵務,1899年擴充到三處即奉天府、錦州、遼陽,並改成了牛莊郵務總局。由於公路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到1900年,東北郵局發展到了30處。1911年,牛莊郵務總局改稱牛莊郵政局。中華郵政接收大清郵政後,先後設立的南滿郵區、奉天郵區替代牛莊郵政局原有的地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東北,成立了偽滿政府,營口郵局一度陷入了偽滿政府的統治。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遂停辦了東北三省郵政業務,營口郵政局也在其中。牛莊郵政局舊址位於今營口市國際賓館附近,所有文物和資料正在發掘之中。
大清郵政的服務係統
大清郵政服務係統仿照歐洲模武建立,並接受已被皇帝任命為郵政總監的赫德爵士領導。服務分為兩個等級,政府公文和急件為第一級,普通旅客的行李、信件和軍隊需要轉運的戰爭物資屬於第二級。這第二級郵政服務其實就是人所共知的“普通郵政服務”,由於驛站、驛道的四通八達,第二級服務遍布當時全國各地,總部機關設在北京,但凡有城牆的市鎮都會設有一個分局,凡用於郵政的房屋都歸政府所有。每個分局裏的郵差必須從其站點轉寄或投遞郵品到離他們最近的那些站點,兩個站點之間的平均距離不超過100華裏,約相當於50多公裏的路程。每個站點有人負責登記收到和轉寄出的所有信件。
大清郵政的業務包括寄送信件、征收信資、彙寄銀鈔、寄送包裹、專款。
3.郵傳正式脫離海關
1906年11月6日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批準成立郵傳部,它是清代國家機關中統轄鐵路、輪船、電政、郵政的機構。從此,清代郵政有了專門管理單位。郵傳部的設立被認為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以推動交通發展為目的,跟從前各個朝代一樣,其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護本朝統治的需要,使信息傳遞更加高效。
在郵傳部成立之前,交通行政沒有專門機構管理:船政招商局隸屬北洋大臣;內地商船隸屬工部;郵政隸屬總稅務司;鐵路、電政另派大臣主管。設部後,一切並入,設置尚書 (後期改稱大臣、正首領) 及左右侍郎(後期改稱副大臣) 為主管,分設船政、路政、電政、郵政、庶務五司,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所轄有郵政總局、電政總快速及各省分局、電話局、交通銀行 (包括北京總行及上海、漢口、廣州分行)、鐵路總局及京漢、京奉、京張、滬寧、吉長、廣長、正太等各路局。宣統元年 (1909年),省庶務司,增承政、參議二廳。宣統三年 (1911年),改尚書為大臣,侍郎為副大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為交通部。
自光緒三十二年 (1906) 九月成立電傳部至宣統三年 (1911年) 十一月 (1906—1911年) 不到6年間,主要官員更迭頻仍,尚書一職13次易人,其中任期時間最長的為1年零8個月,最短暫者僅任半個月,平均每人不到半年,後人稱這種現象:“設部未及半年,死者、去者、革者相繼連綿不絕。說者多謂郵傳部不利堂官。”尚書徐世昌對這種現象曾分析道:“郵傳部事難辦在權限不一,即用人猶如此掣肘,況兼交涉更須與外務部合辦,無怪曆任尚書無久任者。”就是說,郵傳部對官位不吉利,在尚書這個位置上,權力有限,但要內外交涉的事又超多,做不長久實在怪不得官員本身了。
4.裁撤驛站
通過前麵對各個朝代郵驛係統的敘述可以看出,驛傳製度是我國古代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通信手段,是在政府掌管下,利用固有道路或開辟專門要道並設置館舍、驛站、人員、車馬,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使信息傳遞更為高效,政令上下通達。隨著國門的打開、新的交通工具和信息技術的傳入,服務了多少個世紀的驛傳、驛站製度,到了晚清維新運動時終於成了要裁撤的對象。
“裁驛置郵”是晚清維新運動中一個重要變革。還在海關試辦郵政前,很多有識之士看到“驛弊叢生,蠹國殃民”的弊病,同時又對比洋人國家近代郵政所取得的效果,“權有統一,商民並利;取資甚微,獲利甚巨”,因而就有了進行“裁驛置郵”的呼聲。然而,郵驛體係極為龐大,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弄不好會危及王朝的統治,因此朝廷對“裁驛”這個舉措相當謹慎,采取“先置郵、緩裁驛”的原則,從1866年開始海關兼辦郵遞,到1878年海關試辦郵政,再到1896年2月由光緒帝在總理衙門議辦郵政折上毅然朱批“依議”,使創辦國家郵政一事真正“由國家負起責任”。
不過,考慮到海關郵政尚在摸索試驗階段,在這個奏折中,明確提出了對民信局及“客郵”的方針政策,但對裁撤驛站一事卻隻字不提。後來,朝廷的洋雇員赫德在1898年11月14日致總理衙門的申呈中坦言:“至裁撤驛站歸並郵政一節,其事關係遞送公文並辦理國家之事,是以尤為緊要,斷不能輕舉妄動” (《郵政史料》)。
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裁驛置郵”其實是一個漫長曲折的曆史進程,經曆了從“先置郵,後裁驛”到“驛站由漸裁撤,郵局由漸加增”的重要變化,分如下若幹階段進行:
(1) 1866—1877年,海關兼辦郵遞時期,利用郵驛完成“郵遞公文”任務。
(2) 1878—1898年,在海關試辦郵政時期,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主持,先在北京五口岸試辦近代郵政,自辟郵路,自設騎差班,自設海關郵務處,完全不觸動驛傳體係。後來建立國家郵政頭幾年,也是漸次擴大“置郵”範圍和規模,沒有借助或裁撤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