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之所以把郵局設在領事館內,是因為國際慣例規定外交文書可由專差遞送。清政府對此毫無異議,而且在後來的《天津條約》中允許各國的外交文書“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交”。此後,法、美、日、德、俄等國競相借口“利益均沾”,先後於1861年、1867年、1876年、1886年、1897年,在上海設立了自己的郵局。據不完全統計,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這類“客郵局”、野戰郵局、代辦所共達344處,其中以日本和俄國的數量最多,分別是140處和119處。它們不僅設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還推進到內地及邊疆如新疆、西藏、雲南、黑龍江等地。

這些“客郵”局不僅收寄國際郵件,而且還收寄中國國內互寄郵件,並在收寄的郵件上貼用外國郵票,蓋用他們本國文字所寫的中國地名郵戳,按照他們的“國內郵資”收寄“國際郵件”,在中國的領土上行使各國本國的郵政章程。“客郵”的入侵及泛濫,排擠和壓製了中國原有的郵政,並從事毒品販賣和貴重物資走私等活動,漸漸遭到我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2.中國人正式開辦近代郵政

1878年3月9日,大清王朝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d,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整整半個世紀)的勸說下,決定由海關在天津、上海、北京、煙台、牛莊 (實為營口) 等5個通商口岸試辦郵政,中國近代第一批郵局也就在這5個口岸孕育而生。

天津郵局與大清郵政津局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成了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天津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郵政的發源地。1880年1月11日,海關書信館改名為海關撥駟達 (即英語POST的音譯,意為“郵政”) 局。不久,海關撥駟達局因業務的擴大,遷到了法國租界紫竹林一座歐式的樓房裏(今天津解放北路與營口道交口處)。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準在全國推廣海關郵政,並成立大清郵政官局。隨後,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於1897年2月2日改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設在撥駟達局原址,即法國租界紫竹林,仍由天津海關稅務司負責管理。大清郵政津局成立後,開始厘定郵政製度,開辟陸上騎差郵路,組建海上郵路,並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為中國近代郵政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民國”建立後,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在天津設立了直隸郵務管理局,統轄直隸郵區。1948年12月,解放區華北郵政總局接管了河北 (天津) 郵政, 1949年7月改稱天津郵政管理局,隸屬華北郵政總局。

大清郵政天津局大樓前身為1878年在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 (今解放北路103—111號) 建成通郵的天津海關書信館,大樓建成的同年7月這裏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1897年大樓改為大清郵政津局,這個建築是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和地下室,外立麵為青磚牆麵配有精美磚雕和拱形門窗,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磚雕工藝相結合的建築物,也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官局局房,現在外貌仍保存完好,於1997年6月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英國之所以把郵局設在領事館內,是因為國際慣例規定外交文書可由專差遞送。清政府對此毫無異議,而且在後來的《天津條約》中允許各國的外交文書“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交”。此後,法、美、日、德、俄等國競相借口“利益均沾”,先後於1861年、1867年、1876年、1886年、1897年,在上海設立了自己的郵局。據不完全統計,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這類“客郵局”、野戰郵局、代辦所共達344處,其中以日本和俄國的數量最多,分別是140處和119處。它們不僅設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還推進到內地及邊疆如新疆、西藏、雲南、黑龍江等地。

這些“客郵”局不僅收寄國際郵件,而且還收寄中國國內互寄郵件,並在收寄的郵件上貼用外國郵票,蓋用他們本國文字所寫的中國地名郵戳,按照他們的“國內郵資”收寄“國際郵件”,在中國的領土上行使各國本國的郵政章程。“客郵”的入侵及泛濫,排擠和壓製了中國原有的郵政,並從事毒品販賣和貴重物資走私等活動,漸漸遭到我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2.中國人正式開辦近代郵政

1878年3月9日,大清王朝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d,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整整半個世紀)的勸說下,決定由海關在天津、上海、北京、煙台、牛莊 (實為營口) 等5個通商口岸試辦郵政,中國近代第一批郵局也就在這5個口岸孕育而生。

天津郵局與大清郵政津局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成了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天津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郵政的發源地。1880年1月11日,海關書信館改名為海關撥駟達 (即英語POST的音譯,意為“郵政”) 局。不久,海關撥駟達局因業務的擴大,遷到了法國租界紫竹林一座歐式的樓房裏(今天津解放北路與營口道交口處)。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準在全國推廣海關郵政,並成立大清郵政官局。隨後,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於1897年2月2日改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設在撥駟達局原址,即法國租界紫竹林,仍由天津海關稅務司負責管理。大清郵政津局成立後,開始厘定郵政製度,開辟陸上騎差郵路,組建海上郵路,並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為中國近代郵政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民國”建立後,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在天津設立了直隸郵務管理局,統轄直隸郵區。1948年12月,解放區華北郵政總局接管了河北 (天津) 郵政, 1949年7月改稱天津郵政管理局,隸屬華北郵政總局。

大清郵政天津局大樓前身為1878年在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 (今解放北路103—111號) 建成通郵的天津海關書信館,大樓建成的同年7月這裏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1897年大樓改為大清郵政津局,這個建築是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和地下室,外立麵為青磚牆麵配有精美磚雕和拱形門窗,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磚雕工藝相結合的建築物,也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官局局房,現在外貌仍保存完好,於1997年6月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