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及文字產生後通信方式的演變(1 / 3)

商代名王武丁有眾多王妃,其中的翹楚當屬婦好,她不僅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貌,更重要的是,她還是個著名女將,常帶兵四處出征;武丁卜辭中有“婦好有信?”或“婦好無信?”這個“信”,既是信息的意思,同時也是問有無信使到來。

既然驛指乘馬傳遞,就是說要快馬加鞭、一騎紅塵地跑路,沒有通暢的道路可不行。雖說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有記載用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並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的簡單橋梁,到後來黃帝又發明了輪子,有了輪子就造出了車輛,但還是得等到了商朝,人們懂得了夯土築路,並利用石灰穩定土壤,才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絡。

這些說法有考古的發現為證。商朝殷墟就發現有碎陶片和礫石鋪築的路麵,也有了大型的木橋。《詩經·商頌》裏有對規模宏大的商朝都城的稱讚:“商城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整齊壯觀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商都殷城內外,大道縱橫交錯,既有整齊石板鋪的專供車馬行駛的城內“馬道”,又有被稱為“王道”的、通往各地的主要幹線,既寬廣,又平坦,道路筆直,十分便利於車馬行進。

道路建好了,車馬更不是問題,然而,路途遙遙,長途跋涉,人要吃馬要飲,還得防備土匪強盜之類。為了保證信息可靠地傳送到目的地,政府出麵進行有組織的傳遞就成為必要。政府在這些道路上建造一些可以暫住的旅舍,比如“羈”,就是商王朝專為商王、貴族建築的道邊旅舍。羈為“過行寄止者”,被後來的研究者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一類的特別設置”,並按道路前進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甲骨文中曾出現一羈至五羈的記載,也就是從第一站到第五站。據估計,當時的第五羈約離殷城一百五十裏的樣子。

以上所說的僅僅相當於信息傳遞的硬件部分,軟件當專門傳遞信息的信使莫屬,在甲骨文中也有相應的文字對應信使這個名稱,說明在商朝信息傳遞快速發展的軟硬件一應俱全。甲骨文裏有記載說,商王出行時,往往身邊都要跟隨幾個信使,供他隨時向臣下發布命令。商時地方有許多附屬於商的方國與部落,他們也往往派人向商王彙報情況,互通消息。

商朝時還沒有像後世那樣分段遞送信息的常設的驛傳之製,消息命令一般都由一個專人傳送到底,所以信使行途非常辛苦,有時還會遇上盜寇蛇蟲的凶險。有一片商王武丁時的甲骨記載道:有一個年齡高邁的信使,在路上走了26天,行了600裏的路,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死了。有的驛使,行程更長,有一片商王祖庚時的甲骨卜辭載:有一位驛使從某天的黃昏時分啟程,在途中行了48天,終於到達目的地,共走了1200裏左右。從這個例子看,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商朝,驛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商代名王武丁有眾多王妃,其中的翹楚當屬婦好,她不僅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貌,更重要的是,她還是個著名女將,常帶兵四處出征;武丁卜辭中有“婦好有信?”或“婦好無信?”這個“信”,既是信息的意思,同時也是問有無信使到來。

既然驛指乘馬傳遞,就是說要快馬加鞭、一騎紅塵地跑路,沒有通暢的道路可不行。雖說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有記載用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並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的簡單橋梁,到後來黃帝又發明了輪子,有了輪子就造出了車輛,但還是得等到了商朝,人們懂得了夯土築路,並利用石灰穩定土壤,才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絡。

這些說法有考古的發現為證。商朝殷墟就發現有碎陶片和礫石鋪築的路麵,也有了大型的木橋。《詩經·商頌》裏有對規模宏大的商朝都城的稱讚:“商城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整齊壯觀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商都殷城內外,大道縱橫交錯,既有整齊石板鋪的專供車馬行駛的城內“馬道”,又有被稱為“王道”的、通往各地的主要幹線,既寬廣,又平坦,道路筆直,十分便利於車馬行進。

道路建好了,車馬更不是問題,然而,路途遙遙,長途跋涉,人要吃馬要飲,還得防備土匪強盜之類。為了保證信息可靠地傳送到目的地,政府出麵進行有組織的傳遞就成為必要。政府在這些道路上建造一些可以暫住的旅舍,比如“羈”,就是商王朝專為商王、貴族建築的道邊旅舍。羈為“過行寄止者”,被後來的研究者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一類的特別設置”,並按道路前進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甲骨文中曾出現一羈至五羈的記載,也就是從第一站到第五站。據估計,當時的第五羈約離殷城一百五十裏的樣子。

以上所說的僅僅相當於信息傳遞的硬件部分,軟件當專門傳遞信息的信使莫屬,在甲骨文中也有相應的文字對應信使這個名稱,說明在商朝信息傳遞快速發展的軟硬件一應俱全。甲骨文裏有記載說,商王出行時,往往身邊都要跟隨幾個信使,供他隨時向臣下發布命令。商時地方有許多附屬於商的方國與部落,他們也往往派人向商王彙報情況,互通消息。

商朝時還沒有像後世那樣分段遞送信息的常設的驛傳之製,消息命令一般都由一個專人傳送到底,所以信使行途非常辛苦,有時還會遇上盜寇蛇蟲的凶險。有一片商王武丁時的甲骨記載道:有一個年齡高邁的信使,在路上走了26天,行了600裏的路,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死了。有的驛使,行程更長,有一片商王祖庚時的甲骨卜辭載:有一位驛使從某天的黃昏時分啟程,在途中行了48天,終於到達目的地,共走了1200裏左右。從這個例子看,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商朝,驛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西周

經過夏商兩代1000年的發展,西周進入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各種服務於政府的體係開始逐步完善,郵驛製度也在其中。在西周,政府更加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中說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就是說,大道像磨石那樣平坦,像箭杆那樣筆直。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尚書·洪範》) 意思是說周道坦蕩寬闊,平直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