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及文字產生後通信方式的演變(3 / 3)

單騎通信和接力傳遞的出現,是春秋時期郵驛體係有重大發展的標誌,因為這兩種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過程。另外,“郵”字正式而大量的出現,也是春秋時期的事。那時的“郵”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民間“郵政”的郵,而是僅僅作為邊防上專門傳達書信的機構而見於記載。孔子有一句話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醜上》),就是說,德行的廣泛傳播,比郵傳還要快。把“郵”字作為比喻而用在講話和文章裏,說明這個詞當時在社會上已相當流行了。

從公元前475年開始,我國進入戰國時代,封建社會從此形成、發展,前後長達2000年。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時代顯示出強有力的生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由於各諸侯國之間交往頻繁,一批批說客謀士往來各國間出謀劃策,使郵驛需求倍增,空前忙碌,再加上驛道四通八達,通信事業隨之而有了巨大進步。

這個時期郵驛通信繁忙的標誌之一是簡書與符信的風行。當時,文字的載體還沒有紙張什麼事,因為造紙術的發明要到500多年後的東漢蔡倫,而甲骨因為過於沉重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文字載體是竹木簡,而所謂簡書就是把文字刻在竹木簡上,出現於西周。 《詩經·出車》上有提及簡書通信:“王事多難,王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意思是說:國事很艱難,周王得不到安寧,我豈不想早點回去?怕隻怕政府又發來軍事文書。

寫在簡牘上的文字包羅萬象:日常公文、官吏奏報、官方通信、說客上書等等。如果是短信,一般把字麵向裏,捆上加封;長信則把簡片用皮條連係成冊,卷成一卷,卷外加封。這樣的公文書信,無論從哪一方麵說,都比以前的甲骨輕便多了。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就是通行的憑證,其中包括符和節兩類。符節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就用途說,有路節、門前符節等;從形狀講,則有鷹節、雁節、龍節、虎節、馬節、熊節等。符是軍事憑信,也可作為國家治安所規定的通行證件。一般來說符分左右兩半,一半為國王所持,另一半發給帶兵將領,調兵時君王將自己所持的一半符交給信使,信使到達前方後,與帶兵將領的那一半符相合,以示命令來自君王。節相當於身份證明,表明信使為官派,有公務在身,沿途住宿夥食一律由傳舍供給。在湖南長沙出土過一枚戰國時的銅節,為馬形,又稱“銅馬節”。據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考證,這是作為“騎傳侯”的身份證明:其中“侯”是掌管騎傳的官名,“騎”是單騎通信的稱呼,“傳”指“馹”這種華貴的傳車。騎傳侯是專理車傳和馬傳的專職官吏。有了這一份證明,在郵驛大道上就可以暢行無阻,吃住無憂。

持有符節的使者,在通信過程中擁有特權。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他可以優先通過;宣布戒嚴時期他也可以不受限製破例放行;他還可以迅速地見到君王。但是使者的通信時間,由有關部門給他們規定,這叫做“皆以道裏日時課”,隻有這樣,才能保證通信的按時到達。

據傳,大名鼎鼎的商鞅在秦國變法,製定了非常嚴格的關卡通行符證製度。到後來,商鞅自己因被權貴陷害要逃離秦國時,在一客店裏卻因無證件而被扣留,終於被秦軍抓住並處死。

關於符,戰國時期有“竊符救趙”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末年,秦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寫信向魏國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幾次請求他的胞兄魏安釐 (xī西) 王出兵,都未得到允許。信陵君依靠魏王寵妃如姬的合作,盜出虎符,奪得兵權,率領八萬精兵救了邯鄲之圍。這一虎符便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信物和憑證,必須由通信使者持虎符的一半去和軍管將領手中的另一半合符,命令才能生效。

戰國時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單騎通信越來越多,“遽”這個字也就有了騎馬通信的含義。除國家重大事務交由專使、特使去辦理而外,當時一般通信的權力逐漸下移,交給職務較低的下層官吏負責,如“信臣”、“候吏”、“傳言”等。眾多名稱的出現,說明通信業務在當時已融入政府官員的日常生活中。

戰國後期,秦國從各諸侯國相爭中殺出重圍,一統天下,開了中央集權時代的先河。隨後始皇在賢臣商鞅的輔佐下,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道路等。這些製度和規定,在某種程度上為信息傳遞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文字的統一可以使信息就算到達很邊遠的地方其意思也能被理解;全國範圍交通網絡的完善就更不必說了,大路通暢的直接好處就是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

秦朝道路網的國道稱為馳道。從公元前222年開始,始皇開始修建從國都鹹陽到全國各地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秦直道這些著名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漢書·賈山傳》)。另外有一條專為抵禦北方匈奴的“直道”,從鹹陽北的雲陽開始,途經黃河,直抵今包頭市的秦九原郡,全長1800餘裏。此外,在南方還修了到兩廣和西南的“新道”。這些大道,路平道寬,沿路驛站、離宮、館舍和軍事設施遍布。

道路沿途固定的信使進食和住宿的地方不是稱為“郵”,就是稱為“亭”。這些屬於政府設立的郵驛機構,秦製規定三十裏一傳,十裏一亭,五裏一郵,亭和傳除了有食廚、傳舍以供信使食宿外,還有廄置以供車馬安頓。1975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城關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秦代竹簡中,《傳食律》(驛站傳飯食供給的法律) 嚴格規定了“亭”應及時負責信使的傳馬給養、行人口糧、醬菜和韭、蔥等,甚至規定了供應糧食的升鬥、醬和菜的數量。竹簡上記載的法律和公文經過整理被收進《睡虎地秦墓竹簡》一書,也叫《雲夢秦簡》,給後人對2000多年前郵驛狀況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生動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