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及文字產生後通信方式的演變(2 / 3)

按照周製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 (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2米)。這樣寬的路麵,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還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齊風·載驅》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裏。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裏大概沒有問題。

據《周禮》記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這個職位要負責籌辦京城500裏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這麼多職責,看來當好這“野廬氏”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西周的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製度,各種不同的傳遞方式有了不同的名稱。比如:用車傳遞叫做“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一種車傳稱為“馹”,是主要在邊境上傳書的機構,人們叫它為“郵”;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是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鬆的菲迪皮茨。大體上,西周時傳送信息最多的方式還是車傳。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並有一整套管理製度。《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十裏設廬,廬有飲食;三十裏有宿處,稱之為委;五十裏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設備考究的館、市,有樓廳、有浴室,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準備的,以使他們可以在這裏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繼續下一天的行程。

西周政府裏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郵驛通信官職係統。在天官塚宰的統一領導下,有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還有一係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從史料上看,西周的通信郵驛,效率是很高的。《尚書》記載了周初的一件史事:武王去世時,成王即位,由周公 (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武王的同母弟弟)輔政。周公命召公 (召,shào,周朝官名,第一代召公是姬奭shì) 去管理洛陽新都。新都建成前後,周、召二公之間有許多書信往來,都靠傳遞兩地公文的信使去完成。當時史書上把這種信使稱為“使”或“伻”(bēng崩)。還有一個故事,說當時周公被封於魯,薑尚封於齊。薑尚到齊後不講政策,濫殺了當地兩個賢士。周公聞聽此事後,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製止了薑尚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相當暢通。

當然,這些通暢的道路僅限於西周的中心地區,邊陲地方通信聯係不會這樣方便。比如史書記載,西周初年,今兩廣和越南地區的越裳氏來朝,因為山川險阻,道路遙遠,他們擔心到達不了鎬京,同時派出了三隊使臣,分頭前來,最後都到了京都。(《左傳·文公十六年》) 周公十分感動。後來,周公派人送他們回去,路上走了一年多才返回。可見那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道路還是相當難行的,通信困難重重。

春秋戰國時期 (東周)

春秋中期以前,郵傳製度承襲了西周時單程車傳的形式,大部分場合都使用“傳車”和“馹 (rì日)”兩種傳統手段。“傳車”就是一般的車傳通信;而“馹”是一種高級急行車,一般在高級人物辦急事時使用。比如,齊國大臣晏子出奔,使齊國國君十分震驚,立即乘上“馹”去追趕,終於在邊境上把這位賢臣請回。

《左傳》上有“祁奚乘馹而見宣子”這樣的名句,說的是公正無私、“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的晉國老臣祁奚“乘馹”十萬火急地趕去向晉王範宣子進言救叔向賢臣的故事。由於為眾人敬重的祁奚及時向範宣子證明叔向是既能謀而又少有過錯、多惠於人的賢臣,要保證“社稷之固”,就應當十次赦免他。範宣子聽從了祁奚老臣的意見,赦了叔向的罪,傳為春秋史上一段佳話。

春秋時期,戰爭頻繁,由於“馹”在平時隻做傳信用,所以還有用來迷惑敵人的例子——“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左傳·文公十六年》)。南方的小國庸趁楚國鬧饑荒,糾集一些小國攻打楚國,楚處在困難的境地。於是楚王采取麻痹庸國的戰略,故意先打幾個敗仗,同時秘密從各路調軍。楚君乘著平時用做傳信的“馹”親臨前線,約定各路將領在臨品 (今湖北均縣東南) 會師,攻伐庸國。“馹”車迷惑了庸國,庸國對戰爭毫無防備,楚國輕而易舉地拿下庸國。從庸人對“馹”習以為常的現象可以說明當時這種通信工具已經在南方用得很普遍了。

到了春秋晚期,慢慢出現並普及了兩種比單程車傳快得多的郵傳方法,那就是單騎通信和接力傳遞。單騎快馬通信最早見於《左傳》記載的鄭國相國子產的故事。公元前540年秋天,鄭國公孫黑叛亂,正在都城遠郊辦事的相國子產聞訊,立即趕回。因為怕乘普通的車趕不上平亂,他臨時乘了單騎的“遽”歸來,這個“遽”,就是那時郵驛中新出現的速度最快的單騎通信。

接力傳遞的最初記載也出自《左傳》,那是在魯昭公元年 (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鍼去晉,在秦晉間開通了一條郵驛大道,每隔10裏路設置一舍,每輛郵傳車隻需跑10裏就可交給下一舍的車輛。這樣一段一段地接力,跑100個舍就達到千裏,正好由秦國的都城雍 (今陝西鳳翔) 直達晉國的都城絳 (今山西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