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文身和其他身體裝飾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鬥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方式。
比如在原始人狩獵過程中,如果有人遇到野牛群或其他野獸群,力量懸殊不能全部拿下時,就會有報信的人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做出一些示意動作,如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複不已,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
另外,如果在結伴合作狩獵時發現獸跡,但又不能大聲喧嘩,不然會嚇跑獵物,這時獵手們就會用便於隱蔽進行的無聲語言 (比如手勢) 來交換情況。所用的手勢往往是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征的:比如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撚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這可能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征其長頸。
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裏,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個人對眾人、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裏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另外還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信息的傳遞,比如那些在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樹木、岩石等,或者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
公元前兩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裏依舊可以看見一些這樣的作品,比如洞壁上有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應該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還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或者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 《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春秋時期,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裏長城上每隔十裏即築一烽火台,用幹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複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樂府詩集》) 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由於文身和其他身體裝飾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鬥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方式。
比如在原始人狩獵過程中,如果有人遇到野牛群或其他野獸群,力量懸殊不能全部拿下時,就會有報信的人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做出一些示意動作,如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複不已,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
另外,如果在結伴合作狩獵時發現獸跡,但又不能大聲喧嘩,不然會嚇跑獵物,這時獵手們就會用便於隱蔽進行的無聲語言 (比如手勢) 來交換情況。所用的手勢往往是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征的:比如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撚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這可能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征其長頸。
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裏,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個人對眾人、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裏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另外還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信息的傳遞,比如那些在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樹木、岩石等,或者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