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屬於昨天
馬克思的最早的一部手稿《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主要是以人為中心,探求與之相關的哲學、經濟學和實現人的全麵解放的共產主義的問題,其中也涉及到一些美學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起點,具有廣泛的理論張力,一向為中外的思想理論界所特別關注。
我在二十多年前開始從文學理論和文藝美學角度切入此書的學習和研究,擴建自己理論體係的根基,為碩士生和博士生專門開課,不斷地結合現時文藝狀況擴充教學講稿,麵對文藝的曆史發展過程開展專題研究,積累起一個全麵解讀《手稿》美學的論證體係,2003年由遼寧大學出版社以《〈手稿〉的美學解讀》的書名出版。
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手稿》,對於提高自己的學術理論水平益莫大焉;對於聽我課的研究生們也多增思想和學問上的收獲,但本人卻未曾期望在泡沫文化滔滔皆是,學術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會有什麼影響與轟動。是省作家協會的同誌們和一些文藝理論的同行朋友的提引,授予本書以遼寧省優秀文學評論獎,並以此書推薦到全國魯迅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在全國的評選中,是審讀、評委兩輪篩選中,一直關注這本書,使我曆經二十多年辛苦著成之書,有幸被評為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對此我始終未曾期望過,因此感到很是意外。我認為這是看中取向意義的選擇,是肯定理論聯係實際學風的選擇,是承認研究難度的選擇,是倡導文學評論學理化的選擇,這種肯定,無疑對我今後的研究方向與道路,都有巨大的推動與鼓舞作用。在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時候,我始終不忘在這本書二十多年成書過程中,從寫作、刊發、成書、出版、推介、評選、評論各個環節上給過我幫助與支持的同誌與朋友們,我特別願意與他們共享這份榮譽與快樂!但此刻我清楚地意識到:任何成功與榮譽,一旦得到它們就屬於昨天,隻有明天才是我新的創造關注的所在。在初聞自著獲得魯迅文學獎後,曾寫有四首七絕,謹錄於後。
獎訊初聞意若何?攀登有幸逾嵯峨。
焚膏繼晷文心累,不住窮通自性多。
廿年苦作彙成書,天道酬勤信不誣。
本為求真明至理,未期大獎有宣呼。
本城慣是少先知,縱使龍飛也待時;法效天行無倦怠,勤耕誰計獲收遲!主義紛呈耀眼花,立身歸屬向誰家?
直尋卡爾開山處,學海楊帆勢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