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一直對自己不能在母親跟前盡孝,遺憾愧疚不已,他對母親的話時時銘記在心,從不敢忘,也從沒有忤逆過。就算在徐文淑這次婚姻上,也聽從了母親的安排,以此便知他是如何的孝順。戴氏在張恨水寫《金粉世家》時,就很喜歡這部小說,那時張恨水已把母親和一家子接到北平居住,每日裏他都要把報上《金粉世家》的連載親自讀給戴氏聽,不管多忙,他都絕不假手於人。念《金粉世家》成了張恨水那時天天必做的功課,盡管每天工作回家身體又疲又累,可在念報時他從來都不覺得辛苦,反而甘之如飴。對他來說,這是盡孝的一個方式,是他享受母子天倫的幸福過程。然而,至情至教的張恨水怎麼也沒有想到,一九四六年他回安慶竟是與母親的最後一次見麵,當後他在北平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悲痛不絕,懊悔連連,甚至鬱結於心,每每想到母親臨終也未能見上一麵,他心裏的悲傷陣陣湧來,隻想痛哭。
一九五一年,張恨水一家搬到了磚塔胡同43號的小四合院裏。那時他腦溢血住院,虧得周南精心照顧,又有政府的關心和朋友們的關愛,再加上孩子們的聽話懂事,張恨水的病漸漸好轉,甚至有了奇跡。不過他出院後雖說大病初愈,但說話行動都很不方便,在得到戴氏的照片後,他便把照片掛在北屋客廳正中牆上,每年的除夕,他都要讓二子張二水在院子裏燃放鞭炮,他則點上蠟燭,畢恭畢敬虔誠無比地向戴氏照片跪拜。年年的三十晚上,他都要“接祖宗回家過年”。張恨水很認真地做著這些事,他沒有要求子女也要跪拜,他對他們說:“這不是迷信,我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這樣可以讓我的思念,得到一些慰藉。”張恨水思念母親的心情從沒止歇,即便在一九六七的除夕,因“文化大革命”親友們大都在劫難逃,生死未卜,張恨水的身體越發的虛弱不堪,行動也很不方便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忘記“接祖宗回家過年”。那時他的心情是極度鬱悶的,可思念母親的心情也同樣讓他堅持著虛弱的病體,讓女兒張蓉蓉用白蘿卜切成兩個蠟燭台,點上紅蠟,張伍夫妻倆則攙扶著他,顫顫微微地向照片裏的戴氏磕頭。張恨水凝望著戴氏的遺像,神情肅穆,嘴裏喃喃地說著什麼,孺慕之思的神情在旁人看來,竟是如此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