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3 / 3)

其實,張恨水在加入《新民報》前,他差點就“投筆從戎”了。原來的計劃是入川到重慶,或是複刊,或是把機器賣掉還債。途經武漢時,張恨水看到許多愛國有心而又報國無門的人,他的內心充滿憤慨和無奈。就在這時又傳來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張恨水在震驚中更是感到無比的憤怒。雖說他隻是一個無權無勢,手無寸鐵之力的窮書生,可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無論如何隻要他有一口氣在,他會奉上他的所有力量,投身抗日洪流中去。那時,張恨水的四弟張牧野押運著裝有《南京人報》的機器、鉛字的木船,也到了武漢。兩人相見,談起所見所聞,張牧野幹脆勸張恨水把《南京人報》的機器扔了,回故鄉大別山打遊擊。

張牧野從小習武,練就了一身功夫,可說是自祖父和父親後的又一將門之才。且他在“七七”事變時,還在天津參加了天津民眾抗日的保安團,和日本侵略軍進行過肉搏戰,可以說殺敵戰鬥並非第一次,也非嘴上說說。張牧野跟張恨水說的時候,一臉的豪氣幹雲,頗有當年父親張鈺製止兩村村人鬥毆時的模樣。張牧野說,武漢這裏聚集了不少家鄉青年,他們都願意回到家鄉親手殺敵,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己的祖國。可是他們希望有些聲望的父親出麵協助,好使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回家鄉抗日。這個建議,令張恨水怦然心動,他立刻想到家鄉大別山層巒疊嶂、林密山險,正是打遊擊與敵人周旋的好地方。如果真的能夠丟掉筆杆拿起槍杆,用他的聲望和影響,號召組織一大批愛國青年,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將是一件了不起的壯舉!“國如用我何妨死”,這個願望和諾言終於可以實現了。熱血沸騰的張恨水興奮地同意張牧野與家鄉青年的請求,毅然決然地要投筆從戎。

隻是不知為何,當張恨水用他的名義親筆寫了個呈文交給當時國民政府的第六部,請認可他們的這個行動,還特意寫明了他們不要錢,也不要槍彈,就隻要第六部的認可,免得家鄉人誤會。可誰知呈文遞上去了,竟然一直毫無消息,再打打聽,結果竟然是被拒絕。為什麼會被拒色,國民政府沒有給答案,無奈之下,張恨水隻得入川後,在《新民報》上把愛國熱忱及滿腔憤怒,全都寫成小說,而且是大量的抗日遊擊戰小說。為了寫好遊擊戰小說,張恨水積極地搜羅材料,並向打過遊擊戰的朋友請教,而且得到了《新華日報》的幫助,允許張恨水去《新華日報》的資料室任意查找有關文件。

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張恨水寫的抗日遊擊戰爭小說有(發表於香港《立報》的《紅花港》),發表於《立煌皖報》的《前線的安徽,安徽的前線》,發表於漢口版的《申報》的《遊擊隊》,以及重慶《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上的《巷戰之夜》,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惜的是,《潛山血》還未寫完,實是遺憾。愛國的熱情令張恨水改變了許多主張,在武漢“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張恨水被推選為第一任理事。若在以前,張恨水絕不會答應,因他從不做官,從不參加任何黨派,也從不參加任何文學團體,不過這一次為了民族大計,張恨水想也沒想就欣然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