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2 / 3)

在張恨水的努力下,《最後關頭》艱難地地發行了一年,他在《關頭一年》中如是說:“光陰真快,《最後關頭》這小副刊,產生一年了。回顧當日第一次上場白,聲明我們當興奮呐喊,不要無病呻吟,直到今日,總算遵守著這幾句話,沒有忘了。”在《最後關頭》上張恨水發表的詩詞,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其中最讓人喜愛不絕的是《讀史十絕》。然而,由於“關頭語錄”犀利辛辣,雜文更是刺激著某些人的神經。所謂“禍從口出”,說到了當權者的痛處,惹怒當權者的後果,便是《最後關頭》於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迫不得已的停刊。

故此,經過多方的努力周旋,《最後關頭》於同年的八月十三日複刊。張恨水在複刊那天,立刻就發表《久違了》一文,向讀者委婉表達了為何停刊的緣由,以及他的無奈和憤怒。在《久違了》張恨水這樣寫道:“日子是這樣的容易過去,本刊與讀者不相見,已經有一百天了。這一百天,不可小看了它,積十八個一百天,便是一個五年計劃。對這一百天的消逝,我們是守財奴一般的看法,頗為舍不得。一百天之間,我們不知道讀者的感想如何?若就我們自己而論,仿佛像那些祿蠹,三日無官則遑遑如也。許多日子不扯幾句淡,真整得難受,在這裏也看出新聞記者是一條勞碌命。不像古來言責之官,如禦史太史等等,十年不開口動筆,依然吃飯睡覺,其肥如豬。”

然而,《最後關頭》雖然受到廣大讀者讚許和歡迎,卻仍然舉步維艱,在艱難坎坷地走過了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裏,除小說外,張恨水還創作了大量的的詩文,且沒有哪一天是中斷過的,讀者天天都能在報紙上讀到他寫的小品、散文、雜文或是詩詞。這些詩文,或辛辣冷峻,或嬉笑怒罵,既讓人感到痛快淋漓,又讓人掩卷深思。可惜《最後關頭》仍然在三年後被迫停刊,而且永遠。受當權的壓力施加,《新民報》社內部組織了檢查組,表麵上是對全報紙所有文章,重心實則放在副刊《最後關頭》上。在內部數次的“新聞檢查”之後,張恨水不得不接受指令,“奉命”停刊。張恨水飽漲的愛國熱情豈會就這樣屈服權貴惡勢力,他表麵答應,實則隱晦暗諷,無論當權者如何打壓,他都他堅持認為“那些間接有助於勝利的問題,那些直接間接有害於抗戰的表現,我們都應當說出來。”

張恨水到底是個聰明人,既然“你要讓《最後關頭》停刊,那我就開辦《上下古今談》”正所謂的“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上下古今談》是一個類似聊天的專欄,。這一談,又轟動了重慶,成為家喻戶曉,街談巷議的話題。《上下古今談》持續了三年半之久,張恨水每日一篇雜文,利用他淵博的曆史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上下古今,以古喻今,巧妙地諷喻了當局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張恨水的雜文短小精悍,讀起來輕鬆有趣,似鄰家友人聊天,且他每篇雜文皆因事而發,讀者看了知道是怎麼會回事,當事人則一看就知是說自己,可張恨水的雜文並沒有指明道姓,且文字詞彙巧妙,明知所指何人,偏偏不能對號入座,否則立馬成為全重慶的笑話。

張恨水的愛國思想和高漲的抗日情懷,曾讓他在在《最後關頭》征求戰區消息時,鄭重其事地寫下這樣的征稿啟事。他說:“本刊為免除稿件腐濫起見,曾征求戰區通訊。近來陸續發表數篇,頗得讀者歡迎。蓋此項文字,全屬事實,足補新聞之未及。而戰區流亡在後方之人士讀之,思鄉東向之心,油然而生,亦複可資鼓勵。現由前方來渝者,各戰區人士均有,家鄉消息,當不致完全斷絕。茲征求讀者將所得家鄉信件,刪去私人事項,交本刊公開發表。其有必須修潤之處,編者可代為之,文字但求逼真,毋須多事修潤。(一經發表,當較平常敘述、批評文字倍酬,以答雅意。其有新自前方來者,將所見聞分別記載見賜尤所歡迎!)”如此愛國熱情,以及對戰爭的關注,和嚴謹,令讀者激動不已。可惜後來停刊便再沒能征稿。有了《最後關頭》的被停刊經驗,張恨水一直小心地維護著《上下古今談》,直至抗戰結束,《新民報》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