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3)

為何惶惶,是因張恨水做了那麼多年的報人,深知私人辦報,大部分都是有經濟靠山的,如沒有靠山支撐,就無經濟能力辦下去,當然那些私人報紙就成為了靠山的“口舌”,說的也是靠山的“好話”。《南京人報》才開辦,就有不少經濟靠山表示願意捐助,張恨水卻不接受任何“經濟援助”,他將自己半生所得收入全都付諸在《南京人報》上。加上“北華美專”和《南京人報》的開辦,張恨水此時可說是傾其所有,手中再無一文積蓄。可惜由於日寇的侵略,不久南京淪陷,辦了兩年的《南京人報》就此結束,張恨水不得不隻身入川,沒有錢的他,當時手上隻有一個柳提箱。張友鸞後來在回憶中這樣評價張恨水:“真正用自己勞動得來的血汗錢來辦報的,在我的記憶中,除了他還沒有第二個。”

《南京人報》是一份小型報紙,資金不足,規模不大,張恨水任社長,兼編副刊《南華經》,張友鸞任副社長兼經理,張萍廬編副刊《戲劇》,在北平的張友漁則無條件地為報紙寫社論,盛世強則在北平打長途電話報告新聞。張恨水的人緣和傾囊辦報的精神令他的這些友人們感動不已,故而朋友們的工作大都是盡義務不要工資。《南京人報》的編采人員同樣都不計工資的多少,真誠的友誼和無私的幫助,使張恨水深深地感動著,無論是他還是張友鸞叔和全體同仁,大家都拚盡了全力,隻為讓《南京人報》辦成南京人最喜愛的報紙。張恨水自然也沒有拿工資報酬,他心裏有個奢望,希望報業發達了再分紅。不過在全體同仁的拚搏精神,南京報界戲稱《南京人報》為“夥計報”。

在這個隻有夥計的報社裏,編輯部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和睦、友愛和朝氣的氛圍。大家都是夥計,也都是老板,工作之餘的休閑娛樂項目,便是到夫子廟或大三元酒家聚會,又或者到後湖劃船聯句和詩。由於這種聚會是大家互請作東,並不占誰便宜,故而常常聚會作詩唱曲,如此有趣之事,竟吸引了不少人紛紛參加。素有江南才子之稱的盧冀野、清末民初大詩人易哭庵先生的哲嗣易君左、詩醫葉古紅以及後來成為詩人和書法家的潘伯鷹,便是不請自來。他們不止是張恨水的詩友,也醉心戲曲玩票,和張恨水的話題自是多多,成為至交好友。由於聚會上正所謂的“騷人墨客”,詩情畫意濃濃,風雅成趣,在南京城裏甚是出名,也頗有影響,旁人道起此事,立刻能說出聚會上會有何人,詩歌如何風雅等等。

聚會上能吟詩唱曲,報社裏的歡笑聲也不絕於耳。還記得左笑鴻從北平來的那天,他先是做東請客,高興不斷地飲酒作詩,晚上在報社的時候,兩人聊得甚歡,興之所致,竟然一唱一和甚至擺起步來地來了一段京戲《連環套》。如此暢懷之舉,莫說他,連隔壁排字房的工人都送來了陣陣掌聲。

為何惶惶,是因張恨水做了那麼多年的報人,深知私人辦報,大部分都是有經濟靠山的,如沒有靠山支撐,就無經濟能力辦下去,當然那些私人報紙就成為了靠山的“口舌”,說的也是靠山的“好話”。《南京人報》才開辦,就有不少經濟靠山表示願意捐助,張恨水卻不接受任何“經濟援助”,他將自己半生所得收入全都付諸在《南京人報》上。加上“北華美專”和《南京人報》的開辦,張恨水此時可說是傾其所有,手中再無一文積蓄。可惜由於日寇的侵略,不久南京淪陷,辦了兩年的《南京人報》就此結束,張恨水不得不隻身入川,沒有錢的他,當時手上隻有一個柳提箱。張友鸞後來在回憶中這樣評價張恨水:“真正用自己勞動得來的血汗錢來辦報的,在我的記憶中,除了他還沒有第二個。”

《南京人報》是一份小型報紙,資金不足,規模不大,張恨水任社長,兼編副刊《南華經》,張友鸞任副社長兼經理,張萍廬編副刊《戲劇》,在北平的張友漁則無條件地為報紙寫社論,盛世強則在北平打長途電話報告新聞。張恨水的人緣和傾囊辦報的精神令他的這些友人們感動不已,故而朋友們的工作大都是盡義務不要工資。《南京人報》的編采人員同樣都不計工資的多少,真誠的友誼和無私的幫助,使張恨水深深地感動著,無論是他還是張友鸞叔和全體同仁,大家都拚盡了全力,隻為讓《南京人報》辦成南京人最喜愛的報紙。張恨水自然也沒有拿工資報酬,他心裏有個奢望,希望報業發達了再分紅。不過在全體同仁的拚搏精神,南京報界戲稱《南京人報》為“夥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