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官二代”杜牧是個落魄公子?(2 / 3)

關於這《阿房宮賦》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在揚州,有個叫蘇隱的人,一天晚上,他躺下來準備睡覺時,聽見被窩裏有很多人在齊聲朗誦《阿房宮賦》,這些聲音很小但很急促。蘇隱急忙掀開被子一探究竟,隻見十幾隻足有黃豆那麼大的虱子在被窩裏活蹦亂跳,蘇隱把它們統統捉住,全都打死。說也奇怪,打死這些虱子之後,那讀書的聲音就沒有了。這麼愛學習的虱子還真是難得,可見《阿房宮賦》的魅力。

杜牧不僅對曆史有獨特的見解,他還喜歡軍事,專門研究過《孫子兵法》,寫過十三篇《孫子兵法》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杜牧在社會上的名聲越來越大,二十六歲時,他走進了科考的考場,由於出身名門,爺爺又是宰相,朝廷好多人都向上推薦他,最終,杜牧首次參加科考,就考了個全國第五名,進士及第,被授予弘文館校書郎的基層公務員,主要為皇家檔案館的典籍進行校勘。

這官也沒什麼問題,隻是對於出身名門,文采風流,詩賦俱佳,又兼有經濟之略,還精研《孫子兵法》、善論兵事的杜牧同學,大材小用了。且杜牧中進士後的十年,一直沉淪幕府下僚,連對他青眼有加的牛僧孺都是被貶官才到揚州去的,更別說在牛僧孺手下幹活的杜牧了,因此,杜牧才會有仕途不得意的苦悶和自嘲。為什麼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當然一方麵是因為杜牧性情耿介剛直,不會溜須拍馬迎合權貴,也不會經營財利,所以官當得不得意,經濟也不富裕。另一方麵是因為他生活在滿目瘡痍、支離破碎的晚唐。

杜牧生活在唐王朝由中興走向沒落的轉折時期。唐代藩鎮之亂後,出現了短暫的所謂“元和中興”,但是不久又陷入危機,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宦官,也就是皇帝身邊的太監,把持了朝政,不僅朝廷大臣的升降須由這些宦官首肯,就連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操縱,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杜牧一生,經曆了很多位皇帝,其中憲宗和敬宗是被宦官殺死的,到了文宗做皇帝,他不想再受宦官的欺壓,便想將宦官消除掉,然後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於是聯合了兩個人,一個叫李訓,一個叫鄭注。他們為鏟除宦官的勢力出了不少力,到了最後關鍵的時候,李訓策劃了一起謀殺。

李訓讓人假稱皇宮一個院子的石榴樹上有甘露,引宦官上鉤一舉殲滅。樹上凝有甘露,如果是在夏秋之季,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當時是十一月下旬,地處北方的長安已經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有甘露。如果偶爾真有甘露降臨,古人相信這是一種祥瑞的征兆,所以當時就要請皇帝來看。這邊,文宗命掌權的宦官去驗看,那邊李訓早已在暗中埋伏了武士,讓他們隱藏在帳幕的後麵,準備將宦官們一網打盡。

萬沒想到這個計劃在實施的時候出了問題,埋伏的武士心裏害怕,臨時亂了陣腳。陪同的人也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狡猾的宦官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帳幕飄動起來,宦官就看到了在帳幕後麵隱藏的武士,於是立刻逃走。這個精心設計的計謀失敗了。

不久,這些宦官調集禁軍大殺朝官,把李訓、鄭注、宰相王涯以及很多大臣都殺死了,朝中幾乎為之一空。宦官氣焰更為囂張,文宗也差點被廢,此後就純粹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後憂鬱而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可見宦官之害已經多麼嚴重了!

此外,由於國勢衰微,勢力削弱,邊境侵擾也日益頻繁。地方藩鎮勢力無視中央,甚至擁兵作亂,唐王朝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總之,這是一個政治黑暗,民眾飽受煎211熬的時代。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風起雲湧,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杜牧的政治軍事才能,便埋沒於曆史之中。

(二)

幸運的是,杜牧部分才華通過詩歌保留了下來。他的七言絕句寫得非常好,非常美,如前文的《遣懷》,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聲調洪亮,朗朗上口,很容易背下來。又如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需要過多解釋,直接就能通過文字的吟詠感受詩歌的美。由於杜牧天生就愛談兵論史,他對曆史的見識遠勝一般人,因此創作了不少詠史詩,成了晚唐懷古詠史詩的第一人,還創造出了“論史”絕句這種獨特的詩歌形式。這些詩用詞華美又有著深刻的寓意,在晚唐別具一格,如《過華清宮》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