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官二代”杜牧是個落魄公子?(1 / 3)

後半句“贏得青樓薄幸名”便是答案。這十年,什麼都沒留下,自己一事無成,最後竟連曾經迷戀的青樓女子也責怪自己薄情負心,還落得一個青樓負心人的稱號。“贏得”二字,調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這是進一步對“揚州夢”的否定,杜牧卻寫得這樣輕鬆而又詼諧。實際上他的精神是很抑鬱的,表麵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是發泄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和對自己處境的不滿。這是帶著苦痛吐露出來的詩句,如果不多次吟誦,不能體會出詩人那種意在言外的情緒。

可是,在揚州那樣一個富庶自由的地方,有牛僧孺那樣關心愛護自己的上司,有歌有舞有佳人,還領著俸祿吃著官糧,杜牧為什麼會不滿意呢?這樣的生活對於平民出身的普通人可能不會有太多牢騷,但對於“官二代”的杜牧,這一切是遠遠不夠的。

(一)

杜牧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從晉到唐都是名門望族,祖父杜佑就先後擔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而且活到老學到老,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通典》二百卷,這是中國第一部典章製度的百科全書。杜牧小時候住的房子是“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京城內環豪宅,這還不算,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家中更是藏書萬卷,真正的書香門第。我們知道,那時候印刷術還不流行,不發達,要到宋代,刻版印刷術才流行起來,所以在唐代,書籍是很寶貴的資源。如果家裏有很多藏書,對於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一大筆財富。這樣的出身,讓自幼好學的杜牧有了深厚的家學功底,也讓他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抱負和眼光。

十歲的時候,杜牧的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杜牧家就開始慢慢衰落。但杜牧並沒有因此意誌消沉,而是更加用功讀書,發奮學習,把家裏幾屋子的藏書,全看了個遍,並且還繼承了他爺爺的史學基因,對曆史和現狀看得很清楚,儼然一個治國大才。在他正式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就寫了一篇談古論今的論文《阿房宮賦》,語言優美,含義深刻,一時間引得眾人爭相傳看,他的才名也借著這篇文章傳播開來。

關於這《阿房宮賦》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在揚州,有個叫蘇隱的人,一天晚上,他躺下來準備睡覺時,聽見被窩裏有很多人在齊聲朗誦《阿房宮賦》,這些聲音很小但很急促。蘇隱急忙掀開被子一探究竟,隻見十幾隻足有黃豆那麼大的虱子在被窩裏活蹦亂跳,蘇隱把它們統統捉住,全都打死。說也奇怪,打死這些虱子之後,那讀書的聲音就沒有了。這麼愛學習的虱子還真是難得,可見《阿房宮賦》的魅力。

杜牧不僅對曆史有獨特的見解,他還喜歡軍事,專門研究過《孫子兵法》,寫過十三篇《孫子兵法》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杜牧在社會上的名聲越來越大,二十六歲時,他走進了科考的考場,由於出身名門,爺爺又是宰相,朝廷好多人都向上推薦他,最終,杜牧首次參加科考,就考了個全國第五名,進士及第,被授予弘文館校書郎的基層公務員,主要為皇家檔案館的典籍進行校勘。

後半句“贏得青樓薄幸名”便是答案。這十年,什麼都沒留下,自己一事無成,最後竟連曾經迷戀的青樓女子也責怪自己薄情負心,還落得一個青樓負心人的稱號。“贏得”二字,調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這是進一步對“揚州夢”的否定,杜牧卻寫得這樣輕鬆而又詼諧。實際上他的精神是很抑鬱的,表麵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是發泄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和對自己處境的不滿。這是帶著苦痛吐露出來的詩句,如果不多次吟誦,不能體會出詩人那種意在言外的情緒。

可是,在揚州那樣一個富庶自由的地方,有牛僧孺那樣關心愛護自己的上司,有歌有舞有佳人,還領著俸祿吃著官糧,杜牧為什麼會不滿意呢?這樣的生活對於平民出身的普通人可能不會有太多牢騷,但對於“官二代”的杜牧,這一切是遠遠不夠的。

(一)

杜牧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從晉到唐都是名門望族,祖父杜佑就先後擔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而且活到老學到老,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通典》二百卷,這是中國第一部典章製度的百科全書。杜牧小時候住的房子是“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京城內環豪宅,這還不算,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家中更是藏書萬卷,真正的書香門第。我們知道,那時候印刷術還不流行,不發達,要到宋代,刻版印刷術才流行起來,所以在唐代,書籍是很寶貴的資源。如果家裏有很多藏書,對於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一大筆財富。這樣的出身,讓自幼好學的杜牧有了深厚的家學功底,也讓他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抱負和眼光。

十歲的時候,杜牧的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杜牧家就開始慢慢衰落。但杜牧並沒有因此意誌消沉,而是更加用功讀書,發奮學習,把家裏幾屋子的藏書,全看了個遍,並且還繼承了他爺爺的史學基因,對曆史和現狀看得很清楚,儼然一個治國大才。在他正式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就寫了一篇談古論今的論文《阿房宮賦》,語言優美,含義深刻,一時間引得眾人爭相傳看,他的才名也借著這篇文章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