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過華清宮抵達長安之後有感而作。唐玄宗在驪山修建了華清宮,和楊玉環在那裏度過了許多驕奢淫逸的日子。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但杜牧的這首絕句最為膾炙人口,精妙絕倫,而且非常有畫麵感,讀起來,感覺就像看了一個精彩的電影片段。
詩的第一句是寫實,“長安回望繡成堆”,詩人在長安回望驪山,樹木蔥蘢,宮殿樓閣掩映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看到曆史遺跡,詩人油然而生出對曆史的感慨,於是詩人的想象拉回到一個場景,“山頂千門次第開”,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人們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沒想到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愛吃鮮荔枝,玄宗為了討她的歡心,就命令從四川等地乘快馬日夜兼程為她送荔枝,很多人與馬跑死在路上。貴妃在山頂上望著山下一匹卷起紅塵的飛馬破顏一笑,因為她知道,這是她喜歡吃的鮮荔枝送來了。
這首詠史諷刺詩抓住了送鮮荔枝這個典型事例,極有畫麵感地描繪了富有戲劇性的一幕,以小見大,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不恤民情,隻圖一己享樂的腐敗政治與糜爛生活,這正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內在原因。在藝術手法上,此詩又極為含蓄,它未加任何評論,也沒對運送者人衰馬竭甚至人馬暴死的悲慘場麵做任何描寫,他單單拈213出“一騎紅塵妃子笑”這一特寫鏡頭來,讓人們在滾滾塵煙和破顏一笑這含蓄的對比中,生發廣泛而深刻的聯想。該詩不著一字議論,就把唐玄宗窮奢極侈濫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無餘,這“妃子笑”的後麵含有多少人民的血與淚!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餘味無窮。再如《赤壁》一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一天,杜牧在沙灘上散步,偶然撿到了一把折戟,他磨洗幹淨,認出這兵器原來是經過六百餘年風浪衝擊剝蝕的赤壁大戰的遺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一、二兩句平平淡淡的敘述,好像沒有深意。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是周瑜巧借東風,打敗了曹操大軍。三、四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卻不從常人思維出發,不去讚歎周瑜的智謀,認為既然周瑜破曹是靠東風燒曹軍而取勝的,那麼他從反麵設想,如果沒有東風的助力,周瑜打了敗仗,會有什麼結局呢?真是問得出奇,讓人意外。他自己答得意味深長,說出現在曹操住的銅雀台上的將是大喬和小喬,引人遐想——二喬不是普通美女,一個是孫策夫人,一個是主帥妻子,如果孫吳失敗了,她們很有可能被擄掠到銅雀台上供曹操享樂了。
這首詩的精彩之處正是在三、四句的議論,不僅是論史,而且通過富於戲劇色彩的想象,把赤壁大戰關係吳國命運的重要性表現了出來,還表現詩人自負不平之氣。詩人認為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是借東風之勢用火攻,是一種運氣,周瑜的才能不過如此。杜牧為什麼會這麼想?他好議政論兵,頗有抱負,但卻無從施展,因此借吟詠史事流露出生不逢時的抑鬱不平之氣。但他說得含蓄有致,富有詩意,這首詩堪稱詠史詩的傑作。
除了吟詠曆史,杜牧的寫景絕句同樣精彩,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隻言片語中就勾勒多幅場景,蘊含多層寓意,作者的態度毫不掩飾又耐人尋味。
唐代詩歌,晚唐所占的是最後的八十年。杜牧是晚唐詩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李商隱、溫庭筠三人的詩歌展現了晚唐的風情和晚唐人的心理。在詩歌這棵大樹的成長過程中,唐詩是高潮,但這個高潮不是馬上就結束,它由三個高峰構成,就如三次繁花綻放。
唐代近三百年,詩壇高潮迭起,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一個高潮過去了,再換一個麵目出現另一個高潮,至少出現了三次大的變化。
第一次是陳子昂、李白以及盛唐詩人改變了初唐的麵貌,這是一次變化。
第二次高潮是中唐,就是韓愈、白居易這些詩人在盛唐之後,不願意跟盛唐亦步亦趨,不願意重複盛唐。他們再開辟、再變化,改版了盛唐詩歌的麵貌,出現了中唐。中唐又是一個繁榮的多元化的麵貌,這是第二次大的變化,這次中唐高潮主要是在貞元後期以及元和時期,不過二三十年。
到了晚唐,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便是新的社會土壤上產生的一批詩人。他們善於表達內心的情緒,常伴隨著感傷情懷,並且喜歡用很多美麗的意象和辭藻。他們代表著唐詩的第三次高潮,是唐詩的第三次變化。
至此,唐詩的繁花完全綻放完畢,詩歌的大樹蔥蘢壯大,枝繁葉茂,昂首迎接下一個新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