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被稱為“詩鬼”的李賀厲害在哪裏?(1 / 3)

(一)

縱有極高的詩歌成就,李賀的一生卻是極其不幸的。他出生於沒落的王孫貴族家庭,祖先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但譜係太遠沾不上皇恩了。李賀有著李唐宗室的高貴血統,他也一直以此為傲,在詩中一再提到自己是“唐諸王孫”。這樣的貴族身份,使他十分渴望通過入仕重振家業,並將這種努力視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然而,在剛剛涉足仕途的時候,李賀就遭到慘重打擊,因為避父諱的緣故,終身與科舉無緣。

中國古代有講究避諱的傳統,就是要避開皇帝和父母的諱,“諱”就是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你不能說,也不能寫。比如在電視劇《琅琊榜》中,梅長蘇在看一本叫《翔地記》的書,書中提到塗州的一處飛瀑,在塗州溱瀠府,而“溱瀠”恰恰是林殊母親晉陽長公主的閨名,梅長蘇就是林殊,因此他在書裏做筆記時有意減筆避諱,因為母親的名字自己不可以隨便寫,要寫的時候就缺一筆,這個小細節被靜妃看出來了。為了確認,靜妃故意問他那飛瀑在塗州哪個縣府,因為是亡母閨名,梅長蘇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由此靜妃才知道梅長蘇可能是林殊。

李賀為什麼會因為避父諱無緣科舉呢?李賀很早就在詩壇揚名,傳說十八歲時李賀以一首《雁門太守行》使比他大二十二歲的大詩人韓愈刮目相看,大為讚賞。這在考取進士時是十分有利的條件。二十一歲時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成績優異,被推薦去參加進士考試。他在當年冬前往長安,準備參加次年二月的考試。可就在考試前,有嫉妒李賀才華的考生們,放出言論說根據當時的避諱法,李賀不能夠去參加禮部考試,因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晉”字和“進”字是同音,李賀需要避父諱。頓時這種流言四起,甚囂塵上。

韓愈很欣賞李賀,看不慣這種惡意曲解名諱的事情,就寫了一篇文章《諱辨》為李賀抱不平,說如果因為父親名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的話,那麼要是父親名“仁”,難道兒子就不可以做人了嗎?可惜,因為這件事言論的影響太大,傳到了朝廷,最終李賀沒能參加考試。這對於一個自小有淩雲之誌,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前途的讀書人來說,是十分殘酷無情的,他陷於極度抑鬱憤懣之中。

不能參加科舉,讓李賀前進的道路遇到了阻礙,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後來雖然通過宗族的關係,他得到了一個九品小官,在太常寺做奉禮郎,但是地位卑微,形同仆役,讓李賀有著懷才不遇的悲憤。

但是,對他更加致命的打擊,是身體的孱弱和早衰。

李賀自小體弱多病,常年吃藥,正是這樣的病體之軀,讓他與同齡人相比對時間更敏感,更加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可他偏偏有著一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渴望過上貴公子般的豪奢生活。理想與現實的極大落差,像一瓢冰涼的水澆在他滾燙的頭上,讓他個人的欲望被深深地壓抑,李賀承受種種煎熬,變得極其苦悶和敏感。正因為如此,使得他對現實的感知力比常人要強烈數倍,想象力十分豐富,對超現實的東西也十分感興趣。不幸的命運,不幸的遭遇,特殊的氣質和才華,李賀開始對人生、命運、生死等最基本的問題進行思考。加上他獨特的審美傾向和嘔心瀝血的經營,他寫鬼怪、寫死亡、寫遊仙、寫夢幻,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抒發、表現自己的苦悶,因此,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元吉體”,開拓了唐詩的審美形式,形成了唐詩中的特異麵目,影響了後來的大詩人李商隱。

(一)

縱有極高的詩歌成就,李賀的一生卻是極其不幸的。他出生於沒落的王孫貴族家庭,祖先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但譜係太遠沾不上皇恩了。李賀有著李唐宗室的高貴血統,他也一直以此為傲,在詩中一再提到自己是“唐諸王孫”。這樣的貴族身份,使他十分渴望通過入仕重振家業,並將這種努力視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然而,在剛剛涉足仕途的時候,李賀就遭到慘重打擊,因為避父諱的緣故,終身與科舉無緣。

中國古代有講究避諱的傳統,就是要避開皇帝和父母的諱,“諱”就是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你不能說,也不能寫。比如在電視劇《琅琊榜》中,梅長蘇在看一本叫《翔地記》的書,書中提到塗州的一處飛瀑,在塗州溱瀠府,而“溱瀠”恰恰是林殊母親晉陽長公主的閨名,梅長蘇就是林殊,因此他在書裏做筆記時有意減筆避諱,因為母親的名字自己不可以隨便寫,要寫的時候就缺一筆,這個小細節被靜妃看出來了。為了確認,靜妃故意問他那飛瀑在塗州哪個縣府,因為是亡母閨名,梅長蘇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由此靜妃才知道梅長蘇可能是林殊。

李賀為什麼會因為避父諱無緣科舉呢?李賀很早就在詩壇揚名,傳說十八歲時李賀以一首《雁門太守行》使比他大二十二歲的大詩人韓愈刮目相看,大為讚賞。這在考取進士時是十分有利的條件。二十一歲時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成績優異,被推薦去參加進士考試。他在當年冬前往長安,準備參加次年二月的考試。可就在考試前,有嫉妒李賀才華的考生們,放出言論說根據當時的避諱法,李賀不能夠去參加禮部考試,因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晉”字和“進”字是同音,李賀需要避父諱。頓時這種流言四起,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