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被稱為“詩鬼”的李賀厲害在哪裏?(2 / 3)

韓愈很欣賞李賀,看不慣這種惡意曲解名諱的事情,就寫了一篇文章《諱辨》為李賀抱不平,說如果因為父親名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的話,那麼要是父親名“仁”,難道兒子就不可以做人了嗎?可惜,因為這件事言論的影響太大,傳到了朝廷,最終李賀沒能參加考試。這對於一個自小有淩雲之誌,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前途的讀書人來說,是十分殘酷無情的,他陷於極度抑鬱憤懣之中。

不能參加科舉,讓李賀前進的道路遇到了阻礙,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後來雖然通過宗族的關係,他得到了一個九品小官,在太常寺做奉禮郎,但是地位卑微,形同仆役,讓李賀有著懷才不遇的悲憤。

但是,對他更加致命的打擊,是身體的孱弱和早衰。

李賀自小體弱多病,常年吃藥,正是這樣的病體之軀,讓他與同齡人相比對時間更敏感,更加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可他偏偏有著一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渴望過上貴公子般的豪奢生活。理想與現實的極大落差,像一瓢冰涼的水澆在他滾燙的頭上,讓他個人的欲望被深深地壓抑,李賀承受種種煎熬,變得極其苦悶和敏感。正因為如此,使得他對現實的感知力比常人要強烈數倍,想象力十分豐富,對超現實的東西也十分感興趣。不幸的命運,不幸的遭遇,特殊的氣質和才華,李賀開始對人生、命運、生死等最基本的問題進行思考。加上他獨特的審美傾向和嘔心瀝血的經營,他寫鬼怪、寫死亡、寫遊仙、寫夢幻,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抒發、表現自己的苦悶,因此,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元吉體”,開拓了唐詩的審美形式,形成了唐詩中的特異麵目,影響了後來的大詩人李商隱。

(二)

《金銅仙人辭漢歌》是最能代表李賀詩歌創作成就的詩歌之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裏,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這首詩是工作不到三年的李賀在奉禮郎職位上感到屈辱,告病辭官,離開長安奔赴洛陽的途中所作的。當時,正值八月,詩人百感交集,既感慨於自己的身世,也為唐王朝暗淡的前途感到擔憂。當時,唐朝衰敗之相已經十分明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貪官汙吏,導致朝政十分腐敗,而最終的結果就是百姓遭受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雖然李賀一生為官很小,但也親眼見識過不少這樣的事情,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將自己的悲情寄托在金銅仙人身上,寫下了這首詩。

金銅仙人是大漢帝國鼎盛時期所造,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圍”,異常雄偉,是漢武帝借此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的,可以當作漢王朝繁榮昌盛的標誌物。不過這尊巨大的金銅仙人像在漢朝滅亡後,終被魏明帝搬了家,又由於太重而被棄置不管。一個鼎盛王朝的標誌最終淪為一堆破銅爛鐵,成了廢物。金銅仙人可謂

是劉漢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見證人”。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劉郎也指漢武帝,他曾作《秋風辭》:“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因此“秋風客”也指他。這三個意義重複的詞看似重複,實際上別有深意。茂陵點明故事發生時劉郎已經是死去的鬼魂,李賀詩中多次出現鬼的意象,這些鬼魂往往具有在世時的感情,並且往往因為生前有所遺憾才遊蕩人間遲遲不肯離去。傳說漢武帝的魂魄出入漢宮,有人曾在夜中聽到他坐騎的嘶鳴。但在這裏,是誰聽見破曉之前馬的嘶鳴呢?是銅人嗎?他在注視著曾經的主人重回宮殿嗎?作者沒有指出來,引人遐想。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這兩句詩是對銅人離開之前宮殿的描繪,用詞十分奇特。在深秋這個寒冷的夜晚,桂香飄散流溢,詩人卻用一個“懸”字。香飄空中似“懸”於空中,這一“懸”字巧妙地化無形為有形,好像感受到夜半的寒涼與死寂。“土花”一詞也很奇崛。土花,指苔蘚,詩人沒有直接稱呼為苔蘚,而是說“土花”,花開土中,潮濕陰暗,有“土”味。三十六宮裏長滿了苔蘚,寓含漢宮皆成土灰的意思。